正文 第一章 關於北京市計劃體製改革的回顧與思考(一)(3 / 3)

(六)逐步轉變市計委職能,相應調整委內機構設置與分工。

從過去以年度計劃為主逐步轉向年度計劃與中長期計劃並重,如強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在安排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的同時,用更多的力量研究中長期計劃和長期發展戰略。市計委在集中精力編製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之後,又會同有關部門編製了17個專業發展規劃,使“七五”計劃的實施有了紮實的基礎和保證,“七五”計劃是北京市第二個經市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審議批準的五年計劃,執行情況比過去任何一個五年計劃好。市計委還用很大力量積極參與了首都發展戰略的研究,《2000年北京科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有關研究成果,並會同市經委製訂了《北京市工業發展戰略》。現正著手全市“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的調研工作,

改變過去隻單純下達計劃指標,不研究敢策、措施的做法。為使計劃的實施具有必要的條件,無論在製定五年計劃還是年度計劃時,都注意研究製訂相應的政策;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針對國民經濟中發生的問埋,及時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製定措施,1989年,國家對汽車、彩電實行專營,市計委多次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建議,保證了這兩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為適應市計委職能的轉變,幾年來陸續充實了市計委的領導力量,增設了必要的處室,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市計委的編製從1983年的105人增到現在的150人,除正副主任外,增設了4名委員和1名總經濟師。處室設置根據工作範圍和內容不斷擴展的需要,陸續增設了財政金融處、經濟調節處(暫時與財處合署辦公)、利用外資處、法規處、長期計劃與產業政策處,加強了綜合處室的力量。

調整了委內處室的職責分工,使建設項目的安排同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密切結合,經過三年的醞釀,將過去由基本建設計劃處統一審批和安排全市項目改為由各專業處室審批、安排,並負責計劃的執行和檢查,這樣,不僅使項目安排同事業發展相一致,從而使各項亊業的發展有了保證手段,而且提高了項目審批的質量。各專業處更加精心研究投資的使用重點,認真選擇項目,主動籌措資金,關心建設進度,及時解決問題,如,科教處分管的中小學校舍改擴建工程,由於同確保不出現中小學“二部製”的任務緊密聯係在一起,他們千方百計研究搰施,同八個城鎮近郊有關部門簽訂“三包”協議(包總投資、包改擴建總任務、包不出現“二部製”),不僅工程進度明顯加快,而且節約了大量投資,他們分管的醫療衛生設施建設以及區縣“四館”的建設進展也相當好。與此同時,基建處擺脫了審批具體項目的大量事務性工作,可以集中力量研究和掌握全市地方、定資產投資規模,統籌考慮投資的方向與重點,從宏觀角度提出意見和建議,提高了工作水平,更好地發揮了綜合、協調作用。

此外,市計委還協助物資部門組建了金屬、木材、汽車、鋼材、建材、機電產品等9個生產資料市場,支持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開辦了金市場,支持勞動部門開辦了勞務市場,在培育和發展市場方麵取得了一定成效。

綜上所述,北京市的計劃體製改革已經邁開了步伐,經過5年多的實踐證明,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市計委對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的綜合協調作用,日益受到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為市政府領導同誌分擔了大量日常協調工作,每年協調處理的事項多達二、三百件,其中有不少是經過其它部門協調而未獲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市政府主要領導同誌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計劃工作搞得好不好,就看全市國民經濟發展得怎麼棒,國家計劃完成得怎麼樣。從1984年到1989年的5年間,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由217億元增加到4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52%;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37億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266.7億元,增長了16外貿出口由6.2億美元增加到16億美元。

5年合計實際利用外資20億美元;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由1986年的7億元增至14億元;教科文衛體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得到相應發展。這其中就包含了全市計劃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反映出計劃體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實行經濟體製改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的嶄新事物。既沒有現成的成功經驗,也不能照搬其它國家的模式,隻能“摸著石頭過河”,走中國自己的路。計劃體製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隻能在探索中前進。5年來的計劃體製改革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存在著某些難以避免的缺點或失誤。人們對過去的計劃體製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通過改革克服這些弊端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這是不足為奇的。根據北京市計劃體製改革的實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認識問題需要加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