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北京產業結構芻議(一)(1 / 3)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中的基礎結構和戰略結構: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與優化發展,是保證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總目標實現的關鍵環節。

一半以上投入了第三產業,北京的第三產業仍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發展,造成生活不便,流通不暢,基礎設施全麵緊張。

北京的第二產業規模大,基礎雄厚,但多年來主要靠增加投入發展生產,走的是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路子;北京工業具有明顯的重化型結構特征,1985年工業總產值中,冶金、化工、機械三大行業產值合計占一半以上)。目前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已成為北京產業結構的突出矛盾。

根據北京的城市性質和資源特點,北京產業結構調整的總方向是:集約型——以省水、省能、經濟內障發展為特征;開放型不求門類齊全,以泛的技術經聯係和較強的吸引、輻射能力為特征先導型:處於全國產業結構發展的較高層次,以新興產業和髙水平的科技文化為優勢服務型以為政治文化中心和首都近千萬人口服務的較發達的第三產業為優勢因此,北京產業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是調整改造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1但是,產業的發展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首先,城市工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而第三產業的大規模和髙度化發展,又必須以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的較高水平為前提。單獨追求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甚至用人為地降低第一、第二產業發展速度的辦法來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是行不通的。作為一個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若無較強的經濟實力,企圖依靠國家財政支持和全國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第二,產業結構一經形成,就有內在剛性,其調整與優化,決非朝夕之功,北京工業在全國舉足輕重,若不顧實際而急於求成,搞過急過大的調整,就會破壞生產,給北京和全國都造成損失。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這就是北京產業結構調整的總方針。

第一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為首都市場提供農副產品;但是糧田麵積不宜過多縮減,這是保證郊區400萬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根據水資源條件,要將北京農業盡快改造為節水型農業。為此,首先必須因地製宜,合理布局,建立穩固的副食品生產基地。近郊重點發展蔬菜、花丼等園藝農業;平原地區以糧、菜為主,積極發展肉、魚、禽、蛋等養殖業;山區以林果為主,大力發展草食動物為主的畜牧業。其次,糧食生產方麵,搞規模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自身的“造血”機能,這是解決糧食生產萎縮問題的根本出路。而建立完善的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係,則是規模經營的必要條件。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發展生態經濟;大力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推先進、省水的噴灌、滴灌技術。

調整第二產業。一要積極發展建築業。根據大城市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建築業應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行業。二要大力調整工業。要依靠技術進步,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初步設想,以電子工業為先導,以耗水耗能少、汙染少、附加價值高、產業關聯度高、技術覆蓋麵大、新技術消納力強、市場需求彈性大的汽車工業和機電儀結合的設備製造業為支柱,以為這些產業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包括電力、冶金、化工等)為基礎。上述先導和支柱產業發展後,可以帶動一大批產業的發力,加快工業技術改造與新技術的引進和吸收過,從根本上扭轉部分新興產業到了產品的成長和成熟期還過依外彙的被動局麵,帶動整個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增強產品出口創彙能力和經濟實力,為科技進步、城市建設和經濟繁榮提供可靠的資金、技術、物質條件。基礎產業中電力產重不足,發展電力工業無可爭議,問題是冶金、化工汙染嚴重,耗水耗能多,但是這兩個行業在北京已形成相當的基礎,是北京工業利稅的主要來源(約占35%),在全國同行業中居重要地位,因此,大上、大下都不可能,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加強技術改造,努力降低水耗、能耗,治理汙染:同時在控製規模的前提下,努力調整產品品種,上水平、上質量,為先導和支柱工業提供優質原材料(如冷軋薄板、精細化工、工程塑料等)而部分耗水、耗能與汙染嚴重的一般產品和工藝,則盡可能取消或擴敢,至於適合首都特點的食品、輕坊、醫藥、印刷、工藝美術等行業,在北京已具有一定優勢,應作為重點行業大力發展,但是難以成為支柱行業,因為這些行業代表不了北京工業的水平,同時產業關聯度低,就其發展的基礎與可能而言,也難以在整個北京工業體係中起到支柱作用,對其它耗水、耗能、汙染嚴重的行業,要下決心改造和調整產品結構,使之逐步符合首軛特點,對少數難以改造、調整的企業,堅決關、停、並、轉。

上述行業結抅調整設想實施後,將有利於緩解北京水資源和能源的緊張局麵,狀況也將有較大改善,此外,根據新技術革命和國際市場發展趨勢,以及北京人口變化動向與科技實力,應盡定北京下一個世紀的戰略產業——微電子、新型材料、光纖通訊設備、生物工程等密集型新興產業,在本世紀內就要開始,力爭到2000年初具規模,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0%左右。

配合亞行業結構的轉變,工業組織結構也要作相應的調整,要促進專業化和集團化,重點發展一批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大中型企業,以增強其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同時鼓勵發展一大批經營靈活、應變能力強的小企業,特別注意指導和促進為大工業配套和以當地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鄉鎮企業。這樣,才能形成適合首都特點、具有較強的整體優勢的北京工業結構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