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北京產業結構芻議(一)(2 / 3)

當前發展第三產業的關鍵是改變部分第三產業的福利性質,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為此,必須配合經濟體製改革的發展,大力促進科技、金融、房地產等行業的產業化、企業化和部分城市公用設施的商品化。在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上,確定以科技、信息為先導,以商業、旅遊、金融、房地產業為支柱,以教育、通訊、交通、城市公用事業為基礎,用政策引導和促進這些行業的發展。

北京第三產業肩負四項任務: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建設環境。當務之急是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卡脖子”的問題,將此放在近期建設的首位,並繼續努力發展商業、服務業。

引導、改善北京人的消費結構。據有關部門預捆,2000年北京人均消費支出將達1300元左右,恩格爾係數可能降至外。第三產業要適時通過房地產業、旅遊業、服務業、文化教育業等的長足發展,吸引人們將支出投入住房和非商品消費上來,在豐霣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緩解市場商品供求緊張的矛盾,使消費結構適合生產水平,%提高北京人的總體素質。通過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事業的發展,使北京人的思想、文化、身體素質得到全麵提高,創造新一代北京人風貌,輔射全國,為全國服務。教育、科技、信息、商業、旅遊等業的發展宗旨應是麵向全國,並作為全國的窗口,麵向世界,充分發揮首都的智力、信息、市場等特殊優勢。目前,北京科技事業已出現六路大軍,但還未形成真正的產業信息業也尚處於萌芽狀態。科技與信息是北京潛在的產業優勢,要重視和促進它們的發展。這兩個產業的興起,將成為北京第三產業髙度化的標誌,並將對北京和全國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根據北京產業結構的基本目標,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顯著快於其它產業,若考慮價格體係改革等因素,第三產業的自身發展能力大大增強,則其發展速度可能更快。因此推斷,到本世紀末,無論在產值或就業方麵,第三產業可望成為北京最大的產業部門。

總結曆史經驗深化金融改革

一、對北京市九年來金融體製改革的估價

北京市的體製改革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1984年5月,這個時期主要是銀行業務改革:第二階段,從1984年5月至今,主要是銀行體製的改革。

第一階段的改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開辦了技術改造貸款、基本建設貸款、科技開發貸款和商業網點貸款等固定資產投資性質的貸款,支持企業的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銀行北京市分行統計,截止到1986年底,我市銀行累計發放技術改貸2662項,金融41億元。據不完全計,在全部或部分竣工投產的1542個項目中,在還貸期間共新增產值63億元,新稅12.3億元,擴大了貸款對象。改變了長期以來“重國、輕集體、不貸給個體”的做法,擴大了對象,開始發放對第三產業和個體企業的貸款。

調整了農業貸。根據市委的“首部、富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針,農業貸款的投向從支持以糧為綱轉向在不放鬆支持糧食生產的同時,促進農、林、牧、副、漁的全麵發展,重點支持了蔬菜、養雞、奶牛、養魚等的生產,保證了首都副食品供應。

建立了外彙專此銀行。1979年1月,正式建立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負責經營我市的外彙業務。不僅擴大了外彙資金來源,麵且通過外彙資金的有效運用,重點支持了我市輕紡、電子、食品等行業引進技術、設備,改變了生產的落後麵貌,回複和發展了保此務,1980年7月,保險公司重新建立,對減少社會財產拫失,保證社會生產和流通的正常運轉,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第一階段的金融體製改革,是在經過了十年動亂、金融業受到很大玻壞後的改革,它適應了當時我市經濟發展的客觀,支持了首都的經濟建設,特別是對輕紡工業的支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同時為下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但是,從嚴格的意義上說,第一階段的金融體製改革還帶有很大的恢複性,僅僅是傳統體麵下的業務改革,遠遠沒有觸動舊體製的根本弊端,隻是有了第二階段的改革,才真正使整個體製改革得以深化。

建立了中央銀行體製,1984年5月開始,我市銀行進行了機構分設,逐漸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市分行為領導,工商銀行市分行、農業銀行市分行、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建設銀行市分行等專業銀行為主體,有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新的金融體係。這樣,把人民銀行經營工商信貸業務的職能與代表政府管理金融的職能相分離,促進中央銀行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去管理金融,給正在進行中的經濟體製改革創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對支持首都的經濟建設和體製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初步改變了單一的銀行信用方式,建立了金融市場。1987年1月,我市金融市場正式開業,主要辦理各家專業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之間的短期資金拆借。截止到9月底,金融市場共開盤78次,累計拆借資金374筆,金額達121億元,此外,我市各家銀行還積極籌辦、試辦商業票據承兌貼現業務,發行各種債券,大麵額可轉讓存單等,改變了單一銀行信用的格局,加速了資金融通。這是近幾年金融體製改革中一個質的飛躍,為資金的合理流動提供了可能。同時,金融市場作為連接宏觀經濟主體和宏觀運行主體的介質和導體,一方麵擴大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輻射麵,強化了中央銀行對經濟運行的支配作用;另一方麵,由於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是通過金融市場傳遞給不同載體,也提高了經濟運行對貨幣政策的承受能力,可以避免經濟運行因貨幣政策的調整出現劇烈的震蕩,為我們探索用經濟手段調節經濟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