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關於目前首都市場疲軟的分析與對策(1 / 3)

1988年從2月下旬到9月初,首都市場曾連續出現四次、比較集中的搶購風潮,當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新髙達2313億元,比1987年增長了317%,扣除物價因淨增15.8%。經濟行家們把當年的首都市場概括。

1989年,隨著治理整頓措施的貫徹落實,市場由“熱”變“冷”,出現了由旺轉平、由平轉疲的態勢。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幅逐月回落,部分耐用消費品由平轉滯,呈現出“市場無俏

貨”的買方市場,全年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65.7億元,比1988年增長12.,大大低於上年增長,扣除物價因素為負增長45%。經濟行家們也把去年的首都市場概括為“淡、平、穩、”。

市場如此大起大落,原因何在?今年市場的走勢如何?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采取什麼措施來啟動市場?本文將提出我們的分析與思考。

市場疲軟的成因

縱觀1989年首都市場,旺季不旺、換季不旺、也不旺,人們對商品的箱求由“熱”轉“冷”,商品的供應由緊轉鬆,商品的價格由漲轉降。改革十年來,頭一次出現如此嚴重的市;場疲軟的局麵。對市場的態勢要作機理分析,而作機理分析最重要的一環,是要把握住成因。我們認為,造成去年首都市場疲軟的原因是:

一、治理整頓措施在控製需求、抑製消費方麵初見成效。

竟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采取了一係列的治理整頓措施。如控製銀行貸款規模和貨幣發行,壓縮基建規模,控製消費基金的增長,嚴格控製社會集團購買力,抑製物價上漲,實行專營、專控、專賣政策,增加有效供給和調整產業結構等,這些大的調整措施,對市場由過熱、過緊轉向平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看到,通過淸理整頓公司,改善了市場秩序,大大抑製了倒買倒賣、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的現象,使原來市場上難以找到的薄板、塑料原料、魚粉、食糖等重要物資供應紛紛緩和,市場價格一降再降,有些甚至低於進口成本價。這些重要物資中,有一部分是一些公司在滑理、整頓中拋出的。

在控製社會集團購買力方麵,控購商品由19種擴大到32種,並來取了定量供應等一係列措施,有效地遏製住了社會集團購買力。1989年全市集團購買消費品零售額為319億元,比1988年增長3%(扣除物價因素下降12.X),增漲低於1988年25.7個百分點,進入九十年代的第一個月份,售給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同期下降7,這種在節日集中的全年頭一個月出現集團零售額負增長的情況,在以前是沒有過的。

由於控製消費基金增長,1989年全市工資性支出135.6億元, 1988年增長12.5%,增長的漲度比1988年降低了12個百分點,其中獎金性支出隻增長6%,增長漲度比1988年下降了22個百分點,大大緩解了社會需求,些大的政策出台,控製了市場需求,造成一部分商品市場疲軟。如征收彩電特別消費稅和國產化發展基金,實行彩電專營,使一直搶手的彩電轉為滯銷。購買汽車征收購置稅和附加費後,使汽車的銷售大大下降,棉花價格的調整,使計棉織品的價格上漲,抻製了消費,針棉織品由核轉平。去年9月調整火車客運票價後,對北京的流動人口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使流動購買力相應減少。

國家還采取了一係列懲治麻敗、加強廉政建設的措施,刹住了公敦吃喝風、公費旅遊風,取得了明顯成效。1989年行政企業管理費支出增長描度由1988年,1的祁。3%下降到3麼2義,1989年全市飲食業零售額僅比1988年端長

二、1088年搶購風瀨對1989年市場的滯後影響大,需求下降,購買減少。

1989年的市場疲軟是在1988年市場過熱、實現零售額過大的基礎上發生的。凡是前年被搶購的商品,去年的銷量都大漲度下降,從089年的全市銷量看,呢絨服裝下降28義,棉布下降19外,毛巾下降30%,洗衣機下降,電冰箱下降口外,台扇下降33%。1988年末,我市城市每百戶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洗衣機為86台,電冰箱為82台,彩電為77台,這樣的擁有水平已大大超過了中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接近飽和狀態,說明消費者大量購買這些商品的浪潮已經過去。

三、銀行保值儲蓄,吸引了一部分群眾的購買力,引導購買力分流。

在我國現階段,各種儲蓄手段對群眾的吸引力是相當大的。截止到去年底,本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162億元,比年初淨增504億元,增漲達45%;其中定期存款比前期增8%,郵政儲蓄增長287%。在物價回落、市場趨軟的形勢下,居民轉向“儲幣選購”,不買就存,直接製約了市場銷售,這是引起市場疲軟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物價指數逐月回落,大批商品降價銷售,人們購買心理日趨穩定。

1988年的搶購風潮都是伴隨著物價的調整引發而起的,而1989年則截然相反,我市零售物價指數由年初的26%回落到年底全年總指數比1988年下降34個百分點,如與1988年相比,在坐標軸上則呈現出兩條“X”狀的曲線。同時,工商企業為減少積壓、收回資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讓利銷售活動,而消費者更是“買漲不買落”,使市場變得更加軟。

五、消費行為的“一律性”影響著市場走勢。

在現階段,人們的收入差距並不大,消費水平的“一律性”很強,一種商品形成時尚後,人們總是集中購買,集中消費。改革十年中,曾一度出現過“西服熱”、“彩電熱”、“電冰箱熱”,人們相互攀比,消費趨同,而熱潮過後接踵而至的是該商品的平銷期、滯銷期;當更新的款式出現後,一個新的消費浪潮又出現。而由於大件耐用消費品的銷勢已至浪尾,再伴隨大部分曰常生活用品欽式並沒有很大的改變,所以市場上呈現出“逛廟”、“看燈”的多,“下家夥”的少。

六、市場“熱”、“冷”的周期性變化也是引起市場疲軟的一個重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