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產與負債
(一)結構性矛盾製約存款的變動趨勢
政策性存款比重過大,是我行負債結構的基本特點。1985年政策性存欽占一般性存款的比重平均為73%,,政策性存款始終居主導地位。
政策性存款増速變動對一般性存款增速變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1985—1987年,政策性存款增長很快。在它的帶動下,一般性存款也取得較快增長,三年平均增長率為2良9%。1988年,政策性存款出現負增長,當年增長率為4%。由於失去政策性存款的支持,一般性存款增長速度明顯下降,當年增長率為14.X,比上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
我行存款的波動性也帶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1985—1988年各年存款波動曲線均呈現“歡”型,反映出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特征。由於企業活期存款的構成又是以政策性存款為主,在存歙季節性波動之上往往還會疊加上政策性波動。1988年9月,中央決定實施治理整頓方針,相應采取力度較強的宏觀緊縮政策。在驟然吃緊的經濟和金融形勢下,我行存款發生大滑坡,1989年各項宏觀緊縮政策的時滯效應充分顯現,我行存款繼上年年末反彈之後,又出現更猛的跌勢。1989年7—11月,一般性存款下降199億元,而政策性存款下降%35億元;今年一4月份,一般性存款下降15.1億元,其中政策性存款的下降額占了75.這是政策性波動的明顯例證,
政策性波動導源於單一的存款結構,這又是由單一的業務結構和單一的存戶結構決定的,我行儲蓄存款業務明顯落後,工商企業存款比重很小,外彙業務至今未開業,基本上還固守在城區、國營、“建”這些傳統業務領域裏,這就決定了我行存款結構的脆弱性,這種狀況不改變,我行的經營不僅難以擺脫由外部經濟政策環境變化所引發的內部周期性蕩,而且還會隨著政策性存欽來抵的日益衰竭,使我行信貸業務陷入越來越探的結構性危機之中。
(二)結構性矛盾增加了資產經營的風險基本建設貸款超高速增長是導致我行資產結構失衡的直接起因。1988年建行基建貸款比1985年增長了17倍,年平均增長率商達55%,分別為同期全部六項貸欽和一般性存款增長速度的6倍和2.1倍。基建貸款增速過高使各種比例關係發生明顯變化。
第一,貸款資產結構日益偏斜。1985年固定資產貸款占六項貸款的比重為45.81%,1988年提髙增加了14.3個百分點(其中,建行基建貸款的比重由316上升到523又,提高了17.7個百分點),而同期短期貸欽的比重卻由8又下降到2%,減少了12.6個百分點,隨著貸款結構出現長短倒置的嘛形變化,全部資產的期限結構也越來越長。
1985年中長期資產(包括上交存差,這部分資產厲於長期占用)占一般性存款的比重約在40”左右,到了1988年就上升到以上。這不僅違背了銀行經營合理化原則,也大大超出我行資金的實際承受能力。
第二,貸存比例關係越教越緊。基建貸款的高速增長還帶動了全部貸款的增長,19851988年貸款資產的平均增長率比一般性存款高出%3個百分點,這又弓起貸款對存款比例的變化。198年貸存比例為523%,1988年上升到6,四年共增長9,2個百分點。一般來講,貸2的期限結構越長,貸款形態的資產占用越多,銀行為滿足支付需求而做出經常性調整的難度越大,在市場業務不發達的情況下,銀行隻有通過提高現金資產的比率來彌補流動性不足。但隨著貸存比例的提高,我行現金資產比率卻下降了,1985年為21%,1988年下降到17.。如果考慮到近幾年存款準備金率逐漸升高的趨勢,真正用於流動性儲備的部分,下降趨勢更加明顯,這無疑是把經營推入較高的風險之中。
(三)結構性矛盾降低了信貸自求平銜的伸縮彈性協謂的資產負債結構和良性的資金循環,是實現信貸收支平衡的前提條件。近幾年,我行的資產和負債基本上是沿著各自的軌跡發展。一方麵,負債以政策性存款或企業活期存款為主的格局沒有多大改觀,一般性存款增長速度日趨緩慢,存款對非預期波動、特別是政策性波動極為敏感;另一方麵,資產結構日益偏斜,短存長貸的矛盾十分尖銳。這種資產結構不斷偏離的運動過程,逐漸分離了資金循環運動的內在聯係,不斷地把偏斜的結構再生產出來,其結果是銀行資金營運空間縮小了,信貸收支平衡的伸縮彈性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