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北京市鄉鎮企業勞動工作情況調查(1 / 3)

一、現狀和問題

(一)鄉企業勞動力狀況

勞動力構成

1987年底,京郊鄉鎮企業從業人員3萬,占農村勞動力44.4%。按企業隸屑關係分類,鄉辦企業32.4萬人,占村辦企業59萬人,占66外,按企業行業性質分,工業629萬人,占71建築業12.9萬人,占15.3%;交通運輸業18萬人,占5%;商業、飲食業、服務業3萬人,占農副產品加工與飼養業1萬人,占2;%;其它5.8萬人,占0按人員來源分類,京郊農民67萬人,占71%省市農民工15萬人;聘用本市城市各類人員2萬人,占。從人員的文化技術索質情況看,初中以下占35.8%,初中占45.3%,高中及中專占15.9%,大專占5.5;%中級及中級以上技術工人17780人,占2%,中級職稱的技術或管理人員3576人,占04%;97‘4外的從業人員為初級技術工人或熟練衛。文化技術素質差,外地農民工比重相對較大,城市各類管理、技術人員輸出比例過小,是本市鄉鎮企業勞動力構成上的主要特點。

招工形式

村辦企業以解決本村農業剩餘勞動力,一般是通過村、企業領導推薦和私人介紹進行招收。少數經濟效益好、收入高、技術性較強的村辦企業,麵向全鄉招收一部分勞動力,鄉辦企業大多數以麵向全鄉解決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埋為主,實行麵向全鄉、公開招收、擇優錄取,少數憑私人介紹或推薦招收入。外地農民工最初是通過本地熟人介紹或從車站等地外地農民工聚集場所以及自發勞務市場上招募來的,然後通過他們之間的引薦進行招收,滾雪球式的發展使外地農民工隊伍越來越大,其中不乏一些包工頭之類的人物從中漁利,收取介紹費。鄉鎮企業從本市國營、集體企業科研單位躊用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通過各種關係介紹來的,一類是具有技術開發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再一類是具有一定管理經驗或業務關係的管理人員,另一類是具有一定技藝特長的中、高級技術工人,他們當中退休職工比例較大,一般都賦予一定的技術業務管理職務,給以較高薪金或其它優厚待通,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和可能,自主進出,是鄉鎮企業招、用工管理上的主要特點。

1用工形式和人員流動情況

京郊鄉鎮企業規模小,平均每個企業51人,除一部分骨幹企業外,多數企業特別是村辦企業,麵臨原材料市場和產品銷售市場的激烈競爭,發展還不穩定,與此相適應,在用工上采取了比較炅活的季節工、臨時工和正式工等多種形式:①對本地一般技術工種和熟練工種的從業人員,采取口頭協議的方式確立勞動關係;②對關鍵崗位的技術工種工人,如剪裁,印刷照相等,以及電工、司機等特殊工種工人,一般要訂立協議或合同,以保持勞動關係穩定;③對外地農民工,一般要訂立協議或合同,對從事髒、累、差並有一定危險性勞動的,不但訂立協議或合同,而且還要經過法律公證,以備一旦發生工傷事故等按合同處理④對從本市聘用的各類人員,有一部分訂立聘用合同或協議,有一部分是發聘書無協議,還有一部分憑個人私交,隻有口頭協議,無書麵合同。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用工形式,是鄉鎮企業用工管理上最大的特點,其好處,一是可以穩定骨幹,二是可以根據生產經營變化增減人員。

鄉鎮企業人員流動率在10%至30%之間,影響人員淹動的主要因索是收入水平、工作性質和勞動條件。一些經濟效益好、個人收入水平高、工作條件好的企業,人員流動率低經濟效益差、勞動條件惡劣的企業流動率高。鄉鎮企業發展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城近郊區鄉鎮企業發展較快,農村剩餘勞動力順利轉向非農產業,從事商品性生產。有些地區已出現農業勞動力不足,不得不雇用外地農民工從亊農業生產,這種現象值得注意。

存在的問題

①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素質差的問題比較突出。據大興縣南部19個鄉的調查,56名鄉工業公兩正副經理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水平的占59%。306名企業正副長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的706名班組長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的占87%這種低文化結構,直接影響著對現代技術和管理的犖握程度,製約著鄉鎮企業的發展。進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素質差的原因,一是80%的從業人員係直接由農業轉移而來,沒有接受過較高的文化教育,也沒有經過較係統的農業技術培訓,一些企業領導和管理人員,大多是原來的農村社隊幹部,沒有經過訓練就走上管理崗位,缺乏專業管理技能和經驗。二是農村原有教育水平低,而鄉鎮企業發展又很快,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培訓體係不適應工作需要,三是外地農民工大量湧入,使原來素質不高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隊伍素質更差。外地農民工不但文化水平低,技術素質差,政治思想素質、法紀觀念也差。他們往往著眼於眼前的較商收入,要錢不要命,釀成很多任務傷事故;加之流動性大,也不好管理。

②各地區在勞動力的供需、使用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勞動力富餘和勞動力緊缺並存;一麵郊區尚有大批剩餘勞動力,同時又雇用大量外省市農民工。目前,全市鄉鎮企業使用外地農民工15.3萬人,而同時京郊各地區富餘農村勞動力10萬多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其一是各地區鄉鎮企業發展進程、規模不同,對勞動力需求程度不同。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的區縣勞動力相對緊缺經濟發展較饅、鄉鎮企業少的區縣,勞動力就比較富餘,即使在同一區縣範圍內,各鄉之間、各村之間也因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勞動力的供窬狀況也不同。其二是各地區實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範圍、水平不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程度不同,為鄉鎮企業提供的本地勞動力資源不同,也導致了鄉鎮企業勞動力供需狀況的不平衡性,有些鄉鎮企業勞動力緊缺,本地勞動力逐漸轉向收入高、條件好的企業,緊缺勞動力的企業隻好雇用外地農民工。其三是各地區鄉鎮企業產業結構不同,因而勞動力供需狀況也不同,如房山區鄉鎮企業以建材、建築、小煤窯、運輸業為主,產業結構偏重於重體力,青壯男勞動力十分緊缺,而婦女勞動力卻十分富餘。其四是外地農民工進京失控,而且所要的工資待通比當地不少勞動力低,導致勞動力緊缺地區及髒、累、差行業的鄉鎮企業大量使用外地廉價農民工。其五是本地不少勞動力不思意幹髒、累、差勞動,也為外地農民工大量流入提供了機會,加劇了勞動力供需的不平衡。

此外,就全市來看,一方麵鄉鎮企業人才度乏,需要引進管理、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而國營企、事業又普遍存在人才積壓,找不到出路的矛盾也很突出。問題在於想引進人才的企業渠道不暢,而可以輸出人才的單位又找不到門徑。

(二)鄉司企業收入分配狀況

隨著京郊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經濟收入總水平不斷增長,國家稅收,鄉村受益和職工收入也相應增長1978年,京郊鄉鎮企業稅收總額6530萬元,占全市稅收總額3%到1987年,稅收總額實收達到17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85%。1980年至1987年,鄉鎮企業利潤中用於支農部分達203億元,占利潤總額的20%,相當於同期國家支農資金的5倍。在職工個人收入上,1987年全市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年人均工資性收入達1382.5元,比1983年增長80%。其中,鄉辦企業年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446元,村辦企業為1320元。企業與國家及地方鄉鎮企業主管部門的分配關係鄉鎮企業與國家的分配關係通過稅收方式實現,目前鄉鎮企業交納稅種有:所得稅、產品稅、增殖稅、營業稅、城建稅、車船使用稅、交通能源基金、教育附加費,1987年全市鄉鎮企業應交稅額538億元,占實現利潤總鱝的58%。盡管市政府頒發了有關文件,規定了對鄉鎮企業的一些減稅讓利政策,但由於地方財政包幹,減免有限。鄉鎮企業反映,國家對鄉鎮企業來撥投資,企業所需原材料無計劃渠道來源,全靠市場調節,經營風險大,貸款利息比國營企業高,鄉鎮企業又是稅後還貸,負擔還是比較重,此外,鄉鎮企業還需向各區縣鄉鎮企業主營部門交X經濟收入的管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