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盤龍劍棍(2 / 2)

廣寧子看著宋錚的臉,躊躇半晌後,才道,“小郎,你在中都受了委屈,不知可曾想過向那完顏玉生討債?”

宋錚歎了一口氣,“孟子有雲,‘爭地之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古今之大惡,莫過於戰啊!我這麼說,道長應該明白我的心意了吧?”

廣寧子麵現羞愧之色,“我知道小郎心性,但此事太過重要,不得不有此一問。”

“時間不早了,還是敢快歇著吧。”宋錚擺了擺手,“明日我們便向東南而行,在莘縣渡河。”

廣寧子打了一個稽首,退出房間。

宋錚輕輕一笑,便盤坐在床上,從懷中掏出一本書。此書表皮為製,已經半朽,顯得非常破敗。然而,掀開半帛皮,裏麵卻露出一層金絲封麵。正因為這層封麵,書才保存得極為完好。

再往裏,扉頁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盤龍棍法”!

這冊書,是宋錚在整理大宋皇室餘物時發現的。當時,它與一堆道經堆放在一起,極不起眼。宋錚發現後才大為吃驚,原來這便是宋太祖趙匡胤賴以成名的盤龍棍法。

盤龍棍算得上雙截棍的發軔之源,隻不過盤龍棍是一截長,一截短,中間以鐵環相連。宋錚雖然曾習得《震元刀譜》,但他的身法出眾,並非走陽剛路線。所以,那些大開大合、威猛無匹的刀式並不太適合他。而盤龍棍講究靈活自然,身棍協調,正合宋錚心意。

從故紙堆裏翻出這冊《盤龍棍法》,宋錚大喜,精研之下,便立即選定這種兵器。

當然,宋錚信古卻不迷古,一番推敲之下,他決定將其改造一番。將盤龍棍短的那一端磨尖,留出半尺長的鋒,後綴以鐺,形如峨嵋刺,使其既適合抽打,又適合突刺。他甚至給這種“新兵器”起了一個名字,叫“盤龍劍棍”。

在中都宮城時,宋錚怕被懷疑,並沒有試製這種兵器。不過,卻不影響他研究招式。三十六式盤龍棍法,他已經大體從腦中模擬出來。現在,就是結合自己的武技特點,將某些鞭掃的招式,改為近身突刺。

盤龍棍有大小之分,被稱為大掃子或小掃子,民間常稱“梢子棍”。原來的大盤龍棍,比較長,兩截加起來,足有八尺,非常適合遠攻。近身時,一般持短的一截防守,但攻擊力有些不足。如果加上尖刺的話,如同一截鐵釺,無疑威力大增。

如果真能有成,那這套盤龍劍棍,真的就會形成進也打,退也打,上下左右一起打的局麵。

按照宋錚的想法,自己的盤龍劍棍應該長在六尺,即一米半。長的一截為三尺半,短的一截則是兩尺,中間以半尺長的鐵鏈相接。如此的話,就能藏在身上,隨時可以拿出來使用。

有春陽秘譜在身,宋錚每日的休息時間也就兩個多時辰,便能恢複精力。不然的話,他也不會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將宋以前的書法和繪畫簡史寫出來,還讀了不少道經。

藝多不壓身。要做一個有文化的賊,不但要有出色的武技防身,更要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再說,宋錚對這些東西都非常感興趣,也就樂此不疲了。

八月二十七一早,廣寧子與宋錚離開開雲觀。遠遠看了一眼逄氏祖墳,兩人便直奔莘縣,八月二十八日中午到達了黃河渡口。

曆史上,黃河曾多次改道。在這個年代,黃河在孟州入故道,卻又在博州改入濟水,與後世有些不同。莘縣內的渡口,正是距離大名府的最近之處,相距也就一天多的路程。

不管是大金還是大齊,對出家之人都比較照顧。當然,首先要有身份圖牒,方能渡過,而且每日會有人數的限製。宋錚隻所以在十方院耽誤了三天,就是因為廣寧子到真定府城,去給宋錚弄身份圖牒去了。

由於數次來往於黃河兩岸,這裏的軍士有與廣寧子相熟的。略一查驗後,便放廣寧子與宋錚上了渡船。繳納了二兩銀子的船費。二人便來到黃河南岸。

大齊的守軍顯然更黑一些,訛詐了五兩銀子,方放二人過去。幸虧兩人不差錢,順利地進入大齊境內。在離渡口不遠的鎮子上,買了兩匹快馬,兩人就此話別。廣寧子要去嵩山東麓的全真教宗門所在地——太虛觀,而宋錚則要趕赴曆城。

宋錚仍然是道士裝束,出家之人出行,有許多便利,當年武鬆不就是化身頭陀上的梁山嗎?

騎著快馬,沿著黃河,宋錚一路向東北而行,向曆城奔去。六天以後,曆城便赫然在望。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錚算是體會到了這種心境。

茗兒、厲姐姐,我要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