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第二十六年,我十六歲。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舉國悲痛的大事件,先皇駕崩了。先皇靖瑞,是靖國舉朝上下人人都讚不絕口的好皇帝,一生兢兢業業,一心為國事操勞,將國家治理的得井井有條。他自三十歲即位至今,在這二十六年裏靖國沒有發生過任何外邦入侵戰爭或民眾起義,各地百姓都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在自己的土地上安靜地生活。當然,有這麼一位好皇帝做表率,下麵的官員自然也是兩袖清風,一心為百姓著想。如今,他的離去,對靖國百姓來說,猶如晴天霹靂,百姓一時都接受不了這個事實。自他駕崩那日到入殯的這七日,百姓們自發穿著白衣,帶著一家老小,在各個寺廟裏為先皇祈福。先皇的喪禮,甚為隆重,哭聲遍布朝野,老百姓對他的愛戴,由此可見。
先皇駕崩,雖然舉國悲痛不已,可是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該由誰來繼位就成了老百姓關注的首要問題。好在先皇早就立有遺詔,立二皇子靖軒為新皇,其餘皇子均為親王,有屬於自己的或大或小的封地。新皇即位後,改國號為慶和。其餘親王在參加完新皇的登基儀式後,便收拾起自己的行裝,帶著自己的母妃和家眷,去了各自的地盤。
二皇子靖軒,並非當朝太後親生。他的生母,是當今太皇太後的外甥女,也就是先皇的前皇後。然而此女福薄,生產的時候因為難產,生下二皇子後就薨了,於是先皇就把靖軒交給端妃撫養,也就是如今的太後。靖軒在朝臣之中的名聲還是極好的,據說四歲便可五步成詩,五歲就出口成章,天資尤為聰慧,不僅被其導師而讚歎,也甚得先皇喜愛,時常召他到宣政殿討論國事,靖軒倒也不負先皇期望,總能講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所以,二皇子即位,所有人都覺得沒有什麼不妥。隻是在暗下裏希望他能如先皇一般仁義,得天下人心,讓靖國能繼續繁榮昌盛。
再說這當朝太後,是已告老還鄉的威遠大將軍的親妹妹,當年因哥哥的軍功被選入宮,封為端妃,可是由於多年來無法生育,便一直在妃位上得不到晉升。本來這太後之位是不屬於她的,怎奈先皇後身體本就孱弱,生靖軒的時候更是遭罪,拚了命地把孩子保住了,自己卻先先皇一步而去。於是先皇才將端妃立為第二位皇後,並將靖軒交由她撫養。或許是因為沒有孩子吧,她在撫養靖軒期間也算是盡心盡力,當做自己的親生孩子一般對待。如今跟著靖軒做了太後,也算是上天對她的嘉獎和眷顧。
最後說太皇太後,她的父親,是當年學士院的一等大學士蘇博宏,也是太上皇的啟蒙老師,太上皇對他尤為器重,對他家施予了極大的福澤。當然,太皇太後也是在這福澤下奉旨入宮的。繼承了她父親的才情,太皇太後的文采特別出眾,太上皇最喜歡的就是與她一起作詩、談詩,長期耳濡目染,連她宮裏的小宮女都能順口背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的詩句來。她自入宮,就一路從貴人晉升到貴妃,後來生了先皇靖瑞,太上皇更是歡喜,在靖瑞滿月的時候就辦了冊封大典,封她為皇後。一時間,羨煞不少後宮女子。雖說她的幸運少不了她父親的關係,但更多的,則是她的才情與智慧,給了皇上不一樣的感覺。在太上皇的眼中,她不僅是溫柔美貌的妻子,更是誌同道合的文友,不似其他鶯鶯燕燕一般隻知道爭寵,鬧的後宮總是不安寧。與她在一起,太上皇覺得自己隻是是個文人墨客,盡情流連於詩詞歌賦之中,而不是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
一個孝順的皇上,不是親生但勝似親生的母親,還有一位雖然老態龍鍾卻滿是才情的祖母,當然,還有幾個不知名的官女子。皇上的後宮,還是一片祥和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