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個領域的分裂與衝突。在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初期,經濟、政治與文化三個領域尚未有後工業社會之分化,彼此之間也能夠互相協調發展,在反對封建主義和宗教神權的鬥爭中達到了和諧統一。這種情況在文藝審美上表現在文藝複興中,在政治、文學和科學上表現在啟蒙運動中,在哲學上充分表現在黑格爾哲學理性自我運動和統一之中。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中的經濟、政治體製越來越理性化、客觀化、標準化、製度化,理性和效率越來越成為主導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的原則;而西方文化領域則日益主觀化,越來越強調反叛性和個性,感性和自我的主導原則日益形成。資本主義進入到後工業社會以後,三個領域的獨立性越來越明顯,社會不同結構之間呈現如下的張力:
擁有官僚和等級製度的社會結構(主要是技術經濟結構)與形式上相信平等和參與的政治之間的緊張關係;以角色分配和專門化為根本基礎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和關注自我和“整個”人之提高和完成的文化之間的緊張關係。在這些矛盾中,可以洞察到許多潛在的社會衝突,它們在意識形態上表現為異化、非人化、對權威的抨擊,等等。因此,在這些敵對關係中,可以清楚地看見社會領域的分裂。
貝爾對三個領域分裂的這種分析,作為研究現代社會的一個總體的、理論性的方法,是非常有解釋力的,它表明了三個領域間在社會變革中遠非同步,也具有完全不同的節奏,它們之間的關係絕不是簡單的決定性關聯,而是複雜的網絡係統。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領域中,最為複雜的,也與資本主義文化矛盾關係最為直接的就是文化領域內的衝突問題,也是貝爾文化矛盾思想筆墨最多之處。而且也是貝爾兩個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狹義理解之所在,因此下麵專門展開分析。
二、文化內部的矛盾:現代主義的自我本性
現代主義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概念,或流派,或思潮。在對現代主義的理解上,貝爾在消極的意義上視現代主義為瓦解資本主義文化的專門工具。其緣由在於,貝爾認為,現代主義從宗教的手中接管了社會行為的核準權,但是現代主義並沒有像宗教那樣對人的行為、道德和精神進行規範和製約,而是選擇了走一條世俗文化的道路,以世俗文化歡迎那些曾經被宗教所製約的、會導致人性泛濫的東西,並視其為文化創造的源泉。其結果是現代主義瘋狂地反抗和批判傳統價值體係,瓦解了資本主義社會曾經賴以維係的文化基礎,以展現自我價值的姿態最終取得了對其他文化的霸權地位。
(一)現代主義的含義
現代主義是一個較難界定的概念,其含義在發展不斷地發生嬗變,難以概括。按照一般理解,現代主義是對19世紀末興起的現代文化藝術運動的一種概述,表現的是“現代藝術在發展中風格上出現的急劇轉變”,即與傳統理性相背離,與繁文縟節、道德禁忌、雅致文化格格不入,對正統秩序發動攻擊。在這種意義上,現代主義可以被稱作是一種反抗文化。
在對資本主義文化的研究中,貝爾把現代主義的發展經曆理解為一部有關自由創作精神同資產階級長期交戰的曆史,從否定性的含義認為作為文化衝動的現代主義是“對古典主義的否棄,是對秩序、對稱和比例的否棄,是對現實主義和‘真理一致論’的否棄。這是向實用主義理論的轉變,其中用法和實驗支配著解釋和意義”。貝爾對現代主義的理解包含著這樣幾層含義:其一,現代主義隻在乎現在或未來,而不關心過去,這意味著現代主義與傳統的決裂,曆史連續性的斷裂;其二,現代主義強調自我、個體存在的價值,認為社會的基本單位不再是代表著整體的群體而是擁有自決權力和完全自由的個人,堅決反抗所有的外在束縛,反對統一性、同一性;其三,現代主義顛倒了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曾經幫助人類認識和掌握外在世界並獲得自由的工具和科學手段現在的主要功能卻是製約、消解意義與價值,限製了人的自由。由於現代主義具有的這種“先進意識”,它把自己從曆史根係中抽拔出來,所以,貝爾認為現代主義的最終結局也隻能是走向碎裂和虛無。
那麼現代主義如何使自己快速而強有力地滲透進現代西方社會之中並發揮了如此強大的作用呢?也許,我們隻能到西方社會與文化內在機製的運行與變化中去尋找。貝爾認為,現代主義的形成與19世紀社會發生的兩種社會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第一個變化是感覺層次上社會環境的變化,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社會機製。在19世紀,各種基礎學科呈爆炸式發展,科學理論突飛猛進,尤其科學技術化和技術在人們社會物質生產和大眾生活中的大量應用,使科技革命最終突破了理論界限,走到現實生活中來。通訊技術、運輸技術等給人們的日常感官世界和印象世界帶來了聲音、運動、光和速度的新變化和新奇感,人們的時間感與空間感則在這些變化中發生了錯亂,一切似乎都變得無從把握了。第二個變化是自我意識的變化,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文化機製。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西方以理性為根基的傳統文化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大衝擊,人的自信和尊嚴被消耗殆盡,人就像被拋入這個世界中一樣失去了平衡感與歸宿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為人的未來提供方向。與此同時,宗教維度隨著世界的祛魅也被消解了,其結果是人不再具有超驗維度,失去了對自我認識的又一可能性,最終人陷入了自我意識危機。正是由於人們對新奇的無從把握和自我意識危機,現代主義乘虛而入,一方麵現代主義通過消除人們對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紊亂感、破碎感的恐懼而將其作為一種事實繼承下來,發展為一種價值取向,以此表明自己具有認可現實的權力;另一方麵,現代主義通過世俗化的方式突出和強調自我,把自我視為現代人的行為準則,以此為人們提供宣泄情緒的通道。如此而來,現代主義輕鬆地滿足了現代人在精神、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需求,因此,也輕鬆地獲得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統治權。現代主義對資本主義文化產生了瓦解性的影響。對此,貝爾深感焦慮。
(二)現代主義的特征
雖然貝爾對現代主義做出了一種界定,但是貝爾仍然承認這種界定是極端困難的。不過,對於現代主義的特征,貝爾還是較為確定地提出了以下三點:
1、從理論上看,現代主義是一種對秩序,尤其對資產階級酷愛秩序之心理的激烈反抗。人類曆史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從混沌到有序的過程。依靠理性能力,人類認識、歸納、整理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身所處的社會,以及自身之內的精神世界,把握其中不變的恒常性。由此,人類把萬事萬物置於一個理性的秩序序列內。然而,現代主義卻把理性當做過時的東西拋棄掉了,通過對神聖性的否定,對個人的強調和對經驗無休止的追索斬斷了秩序序列,留下來的是一個個的片段和沒有過去的現在。
2、在體裁上,現代主義產生出一種貝爾稱為“距離的消蝕”的現象,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即刻反應、衝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動性。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技革命浪潮創造了一個瞬息萬變且永不寧靜的時代,同時把人們推進了快速流變的生活狀態中,生命運動和生活節奏全都加快了。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現代主義以個體經驗剝奪了人們沉思和反思的能力,使人們無法在寧靜中進行審美靜觀。同時技術手段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中的運用也使文化作品失去了自身具有的審美特性,破壞了張力與衝突之美。於是,觀眾、藝術家、審美經驗、藝術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消蝕了,充斥於人們眼裏、耳裏和心理的是重金屬音樂空洞的震撼、意識流文學滑稽的怪誕、現代詩歌無調的韻律、“為藝術而藝術”繪畫的扭曲與失衡,等等。現代主義用經驗覆蓋了人們的審美理性,消蝕了審美距離,因此,思考回味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意義了。現代人的處境便是,“一個人被包圍起來,扔來扔去,獲得一種心理‘高潮’,或瘋狂邊緣的快感;然而在感官旋風中周旋後,卻是枯燥的日常生活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