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新政治哲學建構的途徑:“公眾家庭”(1 / 2)

基於對後工業社會即公共社會的理解,貝爾提出了“公眾家庭經濟”的概念來彌補古典經濟學對經濟領域劃分的不足。他指出以往的經濟學家將社會經濟劃分為家庭經濟和市場經濟兩個領域是不夠的,還應該有一個更重要的第三領域,那就是公眾家庭經濟。公眾家庭經濟在包含著家庭的意義的同時還帶有共同生活的意思,也就是說,它必須在共同生活著的人們中間達成一種對利益的普遍共識和共享的見解。公眾家庭雖然僅僅是一個與市場經濟和家庭經濟並列的經濟領域,但是,它具有一種更強大的力量,那就是社會文化力量,它是人類共同的信仰、觀念的產物。這種力量在後工業社會裏麵是尤為重要的,對它的分析是後工業社會哲學理論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後工業社會裏麵,這種公眾家庭的力量卻沒有被重視,這也是貝爾強調公眾家庭的重要原因。

為了更好地闡述他的“公眾家庭”的內涵,貝爾強調“對理解發達工業社會的根本政治和社會困境來說,搞清家庭經濟、市場經濟和公眾家庭的區分,以及每一種經濟形式背後的原則是非常關鍵的”。

一、家庭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局限性

關於家庭經濟的思想,我們向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哲學。亞裏士多德在其《政治學》開篇的“家庭的理論”中指出,家庭的實質在於對家庭用品、鄉村草地、城市防衛等萬物的共享,而且必須對共同利益達成某些一致的見解。除此而外,還有家務重在人事而不是重在無生命的財物,重在人生的善德而不是重在家資,即我們所謂的財富。個人的德性須在家庭中培養和實現,家庭是個人最初所屬的自然集體。

但古代家庭並沒有所謂的經濟原則,家庭在當時的作用僅僅是為了滿足家庭成員的生存基本需要,所以人們不必關心專業化和社會分工會不會導致他們的生活比現在富裕,他們在從事交換行為的時候不會過多地想所謂的市場或者是產權經營,僅僅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做生存必需的交換而已。同樣,與分工密不可分的分配原則也是一樣,分配在古代家庭與分享的意義是相同的。即便是在一些家庭之中,大家長會獲得比別人更多地份額,那也不是確切地按照他所做的貢獻而得來的份額。所以,在古代世界裏,人們按照自己的需求來獲得生活資料時有一個基本的社會原則。那種原則,就如亞裏士多德所說,是滿足人類食物、衣物、遮風避雨的住所、生病時的照護、性愛、友誼等自然的需求的保證。而這些需求在什麼程度上是被滿足的,也就是說由生理需求所衍生的那些對數量的追求達到怎樣的程度才被鑒定為滿足,是要受家庭的目的而決定的。故而,亞裏士多德提出了chrematistic一詞,意思就是“非自然”的,因為這些衍生出來的追求是無限度的。

與古代世界不同,現代社會擁有一係列嚴格的經濟原則。在現代消費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消費者,消費的個人或家庭需要什麼樣的商品,市場就要相應的作出反應。市場作出相應對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若是在私有企業之中將由個人根據他對市場的了解與判斷來決定資本的應用;若是在公有企業中,做出決定的人則換成了政治官員或其他有決策權力的個人。並且不論是私人企業還是公有企業,他們決策的關節點都在於資金的再次應用,在他們的經濟視角中,產品的利潤並不應用於個人的消費的消耗,而是作為二次生產的資金,用於改造工具,降低成本,從而生產出更加廉價更加有利於每一個消費者的商品。

由此可見,現代的市場經濟歸根結底是一種資產階級的經濟體係。在這個體係之中基本的細胞是個人,而不是任何集體性的組織範疇。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隻需要對自己負責,他不必考慮自己與家庭、社會或者國家的關係,隻需要根據自身的夢想和需要去創造世界和規劃自己的人生即可。根據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對自由的理解,貝爾得出了現代市場的第一個特點,那就是“市場經濟的生產目的不是大眾化的而是個人化的”。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之下,人們根據自己所選定的目標努力工作,蓄積財產。這種當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現代市場經濟的第二個特點——獲得商品的動機不是需求而是欲求,就被凸現出來了,人類的欲望取代了滿足生存的需求,人類追求的不是為生命的延續而是為一種身心的滿足。這樣,資本主義社會就真的像邊沁所說的那樣成為一種“最大限度獲得幸福”的計較快樂與痛苦得失的、即亞裏士多德所說的欲求取代需求的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無論是家庭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是有其局限性的。家庭經濟的局限性在於族群性的私人經濟,不具有公共性體係和公眾目的性,僅為追求自然需求的滿足。也就是說,家庭管理的目的一定是限製欲望的,但這種觀點顯然和民主精神與現代風氣是相悖的。而市場經濟雖然以個人欲求為生產目的,但是其經濟體係克服了家庭經濟的私人性和個人性,具有了一定的消費公眾,並且超越了對自然需求的滿足。但是,正因為這種超越使得個人的欲望擴大,功利主義橫行,這又在一定程度上走回到了一種私人欲求的滿足、享樂,放棄了公共性、公眾性,脫離了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