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的軸心理論相對於其他社會學家來說固然有他的高明之處,他使人的思維不僅僅局限於某一軸心點,而是以一種立體的角度去思考社會。他將社會擺置成一個透明的三維幾何體,人們可以通過任意角度,懷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態度,使用任意深度的“透視法”來更加可觀和全麵的理解社會。但是,中軸原理本身就有著不可忽視的理論限度,從而導致貝爾的理論注定要有局限。
第一個限度,中軸原理具有較強的主觀傾向,貝爾的理論也無法逃脫主觀性的限製。所謂軸心,事實上就是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存在的那個影響和支配其他事物發展的關節點。“作為一種邏輯順序的方法,概念性圖式並無真偽之別,而隻有有用與無用之分”。用貝爾的主張來說,社會研究中所謂的客觀性是不存在的,人看待世界的時候,都帶有強烈的主觀選擇性色彩。人類為社會構建圖式的時候,會以自己為核心來決定社會研究的意義和觀察角度。所以人總是因為自己的目的和觀察角度的不同而將自己所認為的要點當做事物的軸心,但問題是,這個人們自己選定的核心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關鍵點,是不是所有事物中最重要的則很值得商榷,因為它的被選取本身就具有主觀的誤差。貝爾認識到了這種主觀性,並且認為這種主觀性將會影響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他提出了三個領域的獨立軸心理論,試圖彌補這一不足,但是,他仍然沒有擺脫軸心原則的誤區,那就是他在三個獨立的軸心中再次選擇了軸心中的軸心,將文化領域的軸心提到了關鍵位置,反複強調它的重要性和複雜性,並將其定義為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的靈丹妙藥,這種觀點無疑是帶有主觀性的。
第二個限度,三大領域圍繞自己的軸心獨立發展,否定了整體性觀點。貝爾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事實上是由三大領域構成,分別為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這三個領域各自圍繞著自己的軸心獨立發展並且彼此對立。但是我們隻需要淺層的審視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曆程就會發現,社會本身是一個個要素緊密相連的完整係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社會“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機體”馬克思的這段敘述,實際上是將社會有機體的三大關鍵部分即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三個層麵的內容之間的聯係明白地闡述了出來,而這三個層麵正分別代表著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領域。在馬克思看來,這三個領域不僅僅互相關聯,更關鍵的是,他們彼此間相互製約彼此互補。因此,當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他從宏觀整體著眼,對資本主義社會持有一種客觀全麵的認識。事實上,當社會學家去研究某一社會的社會現象時,如果不能妥善地考慮社會所處的時代、曆史背景、社會現實狀況等諸多因素,並把社會現象放置在一個普遍聯係的背景下的話,是無法得出一個令人信服且相對全麵的結論的。所以采用中軸理論考慮社會,集中強調社會發展是基於某一個關鍵點的這種觀點,在社會的整體性麵前是無法站住腳的。社會既然是一個有序的龐大係統,那麼這個係統要維持正常的運轉必然要遵循一個對各個部分都適用的規律,這個規律不僅決定著係統中的每個部分正常有序地運轉,同時也決定了,係統中的各個要素間必然要保持著緊密的聯係,當係統中某一要素發生變化的時候,其他要素將依照這規律調整自身使整個社會係統保持和諧和統一。那麼此時我們就會發現,這個係統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單純地將其中的哪個部分當做軸心都是不恰當的。
貝爾將社會的中軸從一個變為三個,本身的目的是使其社會研究更加全麵和完整。確實當我們分析某一特定時期的特定社會形態的時候,貝爾的理論能夠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視角,但是,這些視角卻無法形成對世界的整體把握。當研究擴展到深刻的挖掘整個社會或社會中的某一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時,我們就不得不將整個問題投放到整個時間與空間軸中,從曆史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其中的聯係,對其進行整體把握,否則就沒辦法得出關於問題的真正的確切的答案。
貝爾的“三領域對立學說”,充分地認識到了經濟、政治以及文化領域之間的矛盾與對立,同時也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領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並且提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嚴重的危機。但是,他過分地擴大了文化領域的作用,將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危機和信仰危機看做僅僅是文化領域自身的問題,而主張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種種危機的根本方法需要在文化領域中尋找。而他更運用中軸方法再次將文化領域的軸心定義為宗教,認為宗教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把重建宗教提高到絕對的高度。
透過對貝爾理論缺陷的分析我們會發現,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個領域的協調發展。或許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導致三大領域不可避免地具有更大的對立性,並且擁有各自運行的軌道,但是,這不代表三大領域必須要彼此鬥爭,擁有截然不同的方向,事實上它們無論遵循怎樣的軌道發展,最終的結果都是朝著推進整體社會共同發展的方向前進。例如,經濟追求生產的效率與結果,政治追求社會的民主、法製與公正,文化追求人類的自我完善,這些追求看似不相連,但是,當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卻發現,經濟穩定需要政治力量的保證,文化的發展需要經濟作為堅實的後盾,政治的貫徹需要人類的文化支撐。由此可見,社會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需要三大領域彼此間互相補充和推進,他們既是彼此發展的前提同時又互為目的,三大領域的同步發展才能夠保證社會的穩步與和諧。而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私有製生產模式本身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三大領域發展的不協調,經濟領域發展過於強勢,與其他社會元素發展不均衡,導致種種社會危機,這是資本主義製度本身所存在的問題。要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必須從本質層麵入手,成功地確立可以協調三領域的體製,使社會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