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能力完成任務”——自卑者說
工作中,有些員工麵對上司的分配任務,總是先設想出種種困難和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心中對自己說:“我恐怕沒有能力完成任務”,帶著這種心理去工作,潛意識中告訴自己和別人“我不行的”。這是自卑者的典型特征。
如果一個人總是沉迷在自卑的陰影中,那無異於給自己套上了無形的枷鎖。但是如果能夠認清了自己,懂得換個角度看待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困境,那麼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和借口自怨自艾,自信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所以生活中,我們隻有比別人更相信並且珍愛自己,我們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美國著名的學者愛默生說得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而自卑者的實質就是自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總有一種無力感,做什麼事情總是自暴自棄,什麼都要依賴別人,結果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要矯正自卑心理,必須要樹立“我相信自己能行”這種想法。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最優秀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這句話點破了古往今來所有成功的奧秘,是每一個渴望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員工應當奉行的金玉良言。
有一位哲人在風燭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就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那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的蠟燭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燭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那位助手趕忙說,“您的思想光輝會得到很好的傳承……”
“可是,”哲人慢悠悠地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自信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掘一位,好嗎?”
“好的,好的。”助手很溫順、鄭重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去尋找,以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
哲人笑了笑,沒再說什麼。
此後,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助手,就開始不辭辛勞地通過各種渠道尋找“最優秀的繼承者”了。可他領來的人都被哲人婉言謝絕。哲人眼看就要告別人世了,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麵地坐在哲人的病床邊,語氣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哲人說到這裏,很失望地閉上眼睛,停頓了許久,才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隻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沒說完,這位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著的這個世界。
其實自卑是一種借口,是在心裏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懷疑。自卑是人生最大的跨欄,每個人必須相信自己,才能成功跨越前進路上的障礙,到達人生的巔峰。
《成功心理》的作者丹尼斯·華特利在書中寫道:“成功者都具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堅定信念。他們的自信表現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被失敗的心理摧垮。”世界上偉大的創造性天才們都充滿了自信。這種自信是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因為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就沒辦法取得別人的信任。
自卑是一種心理上的枷鎖,要想打破它,關鍵在於保持他們心理上的平衡。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改進:
1.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不僅要如實地看到自己的短處,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處而看不到自己的過人之處,也不能因為自己某方麵的能力缺陷或一次失敗而懷疑自己的全部能力。
2.注意培養自信心。在幹一件事之前,首先應有勇氣,堅信自己能幹好,但在具體實施時,應考慮可能遇到的困難。這樣即使你失敗了,也會由於事先在心理上做好了準備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導致心理失調。
3. 正確地補償自己。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進行兩方麵的補償:一是以勤補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麵有缺陷,不能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這些缺陷。二是揚長避短。當在某方麵處於劣勢或麵對自己的弱項時,可以通過有意轉移話題或改做別的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4.注意自我激勵。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因此應當善於自我滿足,知足常樂。目標不要定得太高,適宜的目標容易獲得成功,這是對自己一種最好的激勵,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後,還可以適當調整目標,爭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哪怕是微小的成功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體驗成功,在不斷成功的激勵中,不斷增強自信心。
“這個任務太難了”——對工作心存畏懼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5歲的時候,有一次去叔叔家玩。叔叔的房子後麵養了一對大鵝,結果公鵝一見他就一邊怪叫著一邊向他撲來。於是他拚命跑開,向大人哭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