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以感恩心做人,以責任心做事 (1)(1 / 3)

感恩意識淡薄,不知負責為何物——價值導向應回歸理性

有一位30歲左右的婦女,衣著破爛,手上拿著一個缸子在汽車站乞討,路人均冷眼相待。有位乘客實在看不下去了,心中頗為可憐她。她意識到這個人可能會有所施舍,急忙走到他的跟前。這位乘客取出錢包,翻了半天,沒有多的零錢,隻好給了她5毛錢。她接過錢,口中念念有詞:“看起來像個有錢人,給得這麼少。”周圍的人都聽到她的話,立即有人站出來表示不滿,說:“你這個人也真是,人家給你錢,你還嫌少?”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無數的新聞熱點都指向了同一個社會問題——不懂感恩的人越來越多!

一對老夫婦靠撿垃圾、當搬運工、擺地攤,30年來先後共收養49個棄嬰,他們陸續被人抱養,但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望過恩人;一位退伍老軍人傾個人之力資助過130多名學生,而這些受助學生畢業後主動與他聯係並表示過感謝的還不到10%;當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的叢飛臥病在床之時,受他資助的許多人不但不來探望,還催促他“快點病好出來賺錢”……

其實,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不斷湧現,衝擊著人們的心靈和頭腦。多元的價值形態,特別是對金錢和個人物質利益的迷戀,致使人們的感恩意識淡薄。當今社會,許多人被錢牽著鼻子走,都在為利益而奮鬥著,這種功利化傾向可以說是造成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一些人追求所謂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的自由就是單純的個體化,將張揚個性擴大化,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感恩”一詞在有些人眼裏甚至已經過時。

人們不禁感歎,在這個功利化傾向和浮躁風氣彌漫的社會中,感恩意識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了。很多人認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感恩意識在人們的思想中逐漸淡化,甚至已經到匱乏的程度。人們不禁要問,我們把感恩丟到哪裏了?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位年輕學子在得到一份捐助時,他接受並簽訂了一份“道德協議”。協議規定,畢業後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他要回捐不少於受助數目的慈善資金。這難道不是一種“強製感恩”?

當下,瀏覽報紙或者網絡就會發現,忘恩的事不勝枚舉,感恩缺失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病。中國人向來提倡感恩,但今天,這些受到救助的人為何忘記了感激?為什麼我們連感恩都需要“強迫執行”?

實際上,這個浮躁的社會、功利的時代無疑是需要感恩的。學會感恩,你才能領悟生命的燦爛;懂得感恩,你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情懷;學會感恩,你才會明白自己應該擔負起的責任。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有責任心,才會對社會做有益的事。

感恩就意味著負責。人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世間,在別人的哭聲中離開人世,生與死之間的這一段就是人生。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不同的人就在對你施恩,而我們在享受人生樂趣的同時,也應承擔各階段不同的責任。父母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我們要感恩父母,贍養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企業為每個人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員工要感恩企業和老板,完成工作是員工的責任;社會給了企業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家應該感恩社會,照章納稅是企業家的責任……

但是,環顧四周,不懂感恩的大有人在,他們不知負責為何物,見利忘義、敷衍塞責者更是隨處可見。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中,河北省農民耿氏兄弟屢次向奶站出售摻有三聚氰胺的牛奶,而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些牛奶就是要加工給人吃的,化工原料不是人吃的東西”;另一方麵,三鹿集團從2008年3月份開始就陸續接到一些消費者患泌尿係統結石病的投訴,卻未能引起重視,隻是千方百計敷衍,為應付產能緊缺的現狀,竟將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更大批量地投入市場。

無論是耿氏兄弟還是三鹿企業,他們都忘了一件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責任。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的首要任務都是負責做事,其次才是賺錢贏利。誰違反了這個原則,誰就可能被市場、被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