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做人要感恩,做事要負責 (3)(2 / 2)

秦文貴:把青春獻給石油事業

秦文貴是石油戰線的科研學術帶頭人,2009年9月10日他與王進喜、王啟民三位中國石油界英模共同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1982年秦文貴從華東石油學院鑽井工程專業畢業,來到我國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青海油田工作。當時年僅21歲的秦文貴經過6個晝夜的跋涉來到這裏時,產生了頭昏腦漲、胸悶氣短、鼻血不止的強烈高原反應。促使秦文貴留下來並紮根柴達木的,是他身邊那些“常以青春換成功,常把黃昏當早晨”的普通工人。

一次,鑽探井發生強烈井噴。巨大的地層壓力,讓地下數千米處的鹽水泥漿像狂龍般噴湧而出,吼聲如雷,暴虐地撲向每個靠近它的人。看著鑽工師傅們冒著凜冽的寒風毫不猶豫地跳進齊腰深的泥漿中,秦文貴震驚了。到晚上11點多,井口壓力上升到200多個大氣壓,而放噴管線卻被結晶鹽堵死,不立即處理,將會釀成井毀人亡的慘劇。誰都明白,這麼大壓力下,流體的穿透力是肉體根本無法抵擋的。秦文貴和隊友提著管鉗,衝向井口去拆卸被堵的管線,突然,粗壯的管線絲扣被巨大的壓力頂脫,騰空而起。這時,隊上的老徐師傅猛力地將秦文貴推向一邊。100多米長的鋼管帶著管鉗,從秦文貴原來站著的地方呼嘯而過,飛出老遠……

井噴被控製後,秦文貴回想那驚心動魄的場麵,想著那猛力的一推,思索著:一個默默無聞的老鑽工,為什麼在關鍵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我,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闖過了生存關的秦文貴,在高高挺立的鑽塔上,建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標。那就是,隻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他的人生才有價值。

漸漸的,大漠的風沙吹粗了他的皮膚,高原強烈的紫外線曬黑了他的麵龐。打鉗子、甩鑽杆、扶刹把、下套管……鑽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

秦文貴在最艱苦的井隊一幹就是5年。5年中,他從不擺大學生的架子,和工人們一起摸爬滾打。硫酸鋇重晶石粉能增加井壓,但是要靠肩膀扛到井上。油田高價雇來的民工剛扛了兩袋石粉,就不幹了,卷起鋪蓋往戈壁裏跑。鑽工們追上去,這些民工說:“我們那兒驢子也不幹這活兒。”秦文貴就和師傅們一起扛。6袋重晶石粉壓在他的身上,鼻血浸透了胸前的工服,但他仍一步一步向井架挪去。3個月下來,他們硬是扛了1萬多噸的重晶石粉,相當於2000輛解放卡車的運量。

要改變現狀,出路隻有一條,那就是實幹。他深知,在艱苦地方苦熬不算真本事,隻有自強創業,幹出一番事業才有真正的價值。一種強烈的責任心、緊迫感促使他努力學習、刻苦鑽研。

為學好英語,秦文貴自費訂閱了《中國日報》(英文版)、《北京周報》等報刊,長年堅持用英語記工作日記。勞累了一天後,別人已酣然入睡,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學習。在鑽井隊,他不斷琢磨研究各種設備,練就了一套千裏眼、順風耳的本領:看板房的燈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啟動了什麼電機設備;聽鑽機的異常聲音,就可判斷出井上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憑著堅定的信念,秦文貴在青海一幹就是17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揮灑在這茫茫荒原之上,從一個青澀的大學生成長為傑出的石油科技工作者。秦文貴從最基層幹起,當過油田技術員,擔任過鑽井處處長,在工作中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逐漸成長為科學研究技術帶頭人。

秦文貴是許許多多青年先進模範人物的傑出代表,他那“越是艱苦,越要奮鬥,越要奉獻”的精神,給我們以深刻啟示: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立足崗位,腳踏實地,艱苦創業,拚搏奉獻,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肩負起曆史賦予的崇高使命。

奉獻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真誠的、發自內心的無私無悔的積極行為。具有奉獻精神的人,不論是在日常生活裏還是在工作生產中,都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利益與社會、國家、民族利益的一致性,能夠樹立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在本職崗位上愛崗敬業。

其實,無論你身處何方,從事何種職業,都必須懷著一種負責的工作態度,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盡心盡責,善始善終,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有大的改變。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趁自己年輕的時候,利用一切工作機會來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事無巨細,都能夠盡力而為,都能做到問心無愧,就一定能做出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