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態度是成功的原動力(1)(1 / 3)

在生活的海洋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有風暴襲擊和暗礁的潛伏。我們不僅要坦然地麵對這一切,而且,要以樂觀態度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做好每項具體的工作,那麼,人生中的任何即難險阻都能戰勝。態度是最強的自我驅動力,在通向成功道路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不要苟求十全十美

完美欲作為人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天性,必須與生活找到結合點,把它安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才能防止原本美好的完美欲,不至於變成人生無法承受的奢侈,不至於變成一種幻境。

快樂不在於完美,而在於嚴格區分缺憾與懲罰:既不因自己的缺憾而懲罰別人,也不因別人的缺憾而懲罰自己,更不用自己的缺憾來懲罰自己。

1.無法承受的奢侈

有一次,約翰要在客廳裏釘一幅畫。請鄰居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釘釘子,鄰居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麵。”

約翰遵循他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木塊。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的時候,鄰居突然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他說,“得磨一磨。”

鄰居家有一把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學校園邊的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他又發現那把生滿老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他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一現成的。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

最後,至於那幅畫,約翰還是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下午再見到鄰居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交化商店裏往外抬一台笨重的電鋸。

一篇雜誌介紹某位外國球星說,他家裏的一切都必須整潔幹淨,一塵不染,隻要哪個地方有一粒灰塵,他就會坐立不安。他的襯衫必須嚴格按照標上色標的直線來分門別類地放置,他甚至完美到隻允許冰箱裏的可樂成雙成對,多出的那一罐必然遭受拋棄之厄運。

文章說,這位萬人矚目的球星正是通過將生活中完美習慣推及球場,因而才踢出了“出神入化、美妙絕倫的任意球”。

這話也許沒錯,但是對普通人來說,這段文章隻能說明完美是凡人享受不起的奢侈,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完美是一句極具誘惑力的口號,卻也其實很可能是一個漂亮的陷阱,將我們陷進裏麵的泥塘,我們卻以為是席夢思軟床。我們就是這樣跌進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誤區裏,隻不過這種誤區常常是以漂亮的麵貌現身,以美好的未來開始作為引導,然後逞強、虛榮接踵而來,心理上漸漸地磨出了老繭,而自己渾然不知。

2.完美不同於完美欲。

完美欲是人類自身在漸漸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一種天性。應該說,這沒有什麼不好。

如果沒有這種天性,那麼人現在也許還在樹枝上爬。

但是完美欲作為人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天性,必須與生活找到結合點,把它安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才能防止原本美好的完美欲,不至於變成人生無法承受的奢侈,不至於變成一種幻境。

我們必須明白,真、善、美是人世永恒的話題,但是正因其永恒,也顯得如此朦朧。如果說真誠和善良還有著近似的標準的話,那麼美完全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說一個人有一個標準也不為過。

即使是那些大家都公認為美的東西,也有一個認識角度的問題。

人生中楚楚動人是一種美,就像水仙花一樣,但是以“用”的眼光來看,它無論怎樣妖冶嫵媚,卻是結不出果實的虛幻。

美玉做的船和槳,美則美矣,劃船的時候完全用不上;金玉做成的弓,美則美矣,作戰的時候完全用不上。品德純潔完美的人。往往不是撥亂匡時的人才,也無法成就圓滿的人生。

而向日葵既能開花又能結實,象征著人生所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把完美用到藝術的追求上,而清醒地活在現實中,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很多年輕人在沒結婚時,眾裏尋他千百度,挑了又挑,個頭兒、長相、學曆、家庭、財產……盡善盡美。總幻想著有個最美好的羅密歐或朱麗葉在等著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選和等待的時間裏害了自己。

結了婚。完美的戀人的形象打了折扣或徹底破滅,又開始新的一輪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著孩子不是天才,起碼要出人頭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樣委屈了自己。於是,讓孩子從小學鋼琴、學繪畫、學外語……要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名牌的大學,將來還要出國留學,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積攢下為孩子所用的一切錢……自己年輕時未竟的宏偉藍圖,盡情勾畫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但這一切可能都完美無缺地出現在孩子的麵前嗎?

失去的就一定能夠補回來嗎?丟了初一,一定會在十五找補回來嗎?將弦繃緊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呢?萬一不是理想的結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