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弗遜試著重提新年的事情,他說:“像那樣輕慢別人的話,你還能有救嗎?”他氣呼呼地說那天他和妻子推掉了所有的事情,僅僅為了傑弗遜的到來,就從早到晚地豎著耳朵聽每一陣上樓的聲音,但傑弗遜到底沒去,而且之後連一個電話都沒打。
他說得傑弗遜臉上不住發熱,傑弗遜解釋說,他從來沒有把他當外人,他以為他們的距離很近,就把這件事很隨便地處理了。那個朋友說傑弗遜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為了讓傑弗遜知道諾言這個很平常的詞,他決定不再理傑弗遜。
因為失去朋友,傑弗遜才知道諾言的重要性。
不要開“空頭支票”。“空頭支票”不僅僅給他人增添無謂的麻煩,而且損害自己的名譽。華盛頓曾說:“一定要信守諾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這位先賢告誡他人,因承擔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為嘩眾取寵而輕諾別人,結果卻不能如約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他人信賴的。
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的經曆。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希望,此時,他可能拒絕外界的其他誘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毀滅他已經製定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失去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
如此一來,別人因你不能信守諾言而不相信你了,也不願再與你共事,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經常不負責,許下各種承諾,而不能兌現承諾,結果給別人留下惡劣印象,如果承諾某種事,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或不願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
成功的人會注意承諾這個細節。他不會輕易去承諾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會輕易承諾。
古人說“一諾千金”,做人絕不能因為不信守諾言而失信於人。
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裏觀光旅遊,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
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
第三天夜裏,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隻購得4瓶啤酒,爾後,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則,也是一個人品行的反映,遵守諾言的人處處受到人們的敬重,我國古代俞伯牙和鍾子期被奉為“知己”,關於他們的故事更是信守承諾的典範。
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小村莊中的一個樵夫的家裏,年輕的鍾子期垂危,年邁的父母守著病榻。
“兒再不能對父母盡孝心了。兒死後,隻請父母將兒埋在馬安山那邊的江邊。”鍾子期握著父親的手說。
“兒啊,為什麼一定是那裏,那兒離家有20多裏呀!”母親流著淚問。
“為了守信、守約。”鍾子期微弱的聲音說,“父母知道,去年中秋,兒在那裏遇到伯牙兄,臨別時約定。今年中秋,伯牙兄要來我家,我說,到時候我去江邊接他……不能活著去接,死了也要到江邊,要信守諾言……”
“我兒,伯牙乃是晉國士大夫,去年是公事路過,今年怕是不能前來了。晉陽城到這裏是幾千裏呀……”父親說著撫摸兒子的手。
鍾子期說的是去年中秋的事。晉國士大夫俞伯牙奉晉主之命外出辦事。回晉時走水路,八月十五之夜船行到漢陽江口,就停泊在岸邊。
俞伯牙在船上彈琴時發現有人偷偷欣賞,就把這人請到船上。這人就是青年樵夫鍾子期。交談中,俞伯牙發現鍾子期對他珍貴的古瑤琴的來曆十分了解,且對琴理十分精通,欣賞彈奏也十分內行。俞伯牙想著高山彈奏,鍾子期就聽出“巍巍乎誌在高山”;想著江河彈奏,他就感歎“湯湯乎誌在流水”。在這裏遇到知音,俞伯牙激動異常,當時就同鍾子期結為兄弟。兩人談心直到天亮,都覺得意猶未盡。
俞伯牙邀鍾子期過些天到晉陽去,鍾子期說:“如果答應了賢兄,我就必須履行諾言。萬一父母不允許我去,我豈不成了言而無信?我不敢隨隨便便答應了後來再失信……”
俞伯牙感歎後,決定明年來看望鍾子期。
“仁兄明年什麼時候來到?”鍾子期問。“昨夜是十五,現在天亮了是十六,來年,我就是八月十五或十六來到,最晚不超過八月二十。爽約失信,我就不是君子。”俞伯牙說。
鍾子期說:“既然如此,來年的八月十五、十六,我就將在這裏江邊接你!”
一轉眼,到了次年。俞伯牙算計了日子,向晉主告假。
晉主懷疑俞伯牙要另投別國,就遲遲沒有答應。
俞伯牙想著上年的約定。再算算日子,心想,寧可丟官,絕不能爽約失信,於是,收拾好行裝就啟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