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燒一壺開水,如果斷斷續續地燒,1萬斤柴也燒不開;如果連續燒,10斤柴就夠用了。
據報道:隻有初中文化的熊存瑞,17歲那年立誌要當一名音樂家,他以每天10小時的時間苦練了一年手風琴,終於使專家們也為之歎服。不幸,由於練琴太猛而得了難以治愈的腱鞘炎。於是他又以每天10個多小時的時間攻讀英語,隻用了兩年時間就學完了英語專業的全部課本,最後以全國英語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的西語係,插班二年級。不久他又攻讀考古學,隻用了半年時間就學完了大學考古專業4年學完的課程,並一舉奪魁考了個考古研究生第一名。這裏,天賦固然是一個因素,難道全國那麼多考古畢業生沒有一個天賦好的嗎?顯然不是。實際上熊存瑞在學習這門知識所花費的時間並不比專業大學生花費的時間少。
以某大學四年製的化學係為例。一年級每周46節課,其中化學專業課10節,其他課程16節。20節自習課中,自習化學專業隻有4節。所以化學專業共有14節課,合計11.66小時。每周學習專業課不到12小時,每天平均不到兩個小時。而一年365天除去50多個星期日、暑假、寒假、法定假日、其他假日、社會活動等等,充其量不到240天時間。如果采用“錐形學習法”,每天學習10個鍾頭的話,隻用50天就可學完大學一年的學習課程。而四年製的大學課程隻需用200天就可以學完。
可是,為什麼熊存瑞比其他學生成績優秀呢?錐形學習的知識增長是一種優勢累積,不僅在知識的數量上,而且在知識質量上也是和傳統的學習方法不同的。比如按常規的學習方法,上一堂化學課後,又上其他課,其間由於化學課的停頓和其他課對化學知識記憶的影響,上第二堂化學課時還必須拿出一定的時間複習,以此類推,學得越多,複習量就越大,而持續不斷地學習的本身就包含著對學過的知識的不斷使用,所以就可以省去複習所浪費的時間。又由於進攻的態勢本身就是一種優勢,所以還會產生質量優勢。馬太效應在這裏的表現是:越是在很短時間精通了這門學科,就越容易靈活運用。
可以當一輩子學生
對於每個成年人來講,在每天晚上我們督促兒女們的家庭作業時,是不是也應該督促一下自己呢?我們是否也應該坐在他們的對麵,做一下自己給自己布置的作業呢?
不管你同不同意我的觀點,我都依然堅持:我們每個人都處在學生時代。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在知識如核裂變的世紀,不管我們原先是大專、大本,還是研究生、博士生,我們仍然會感到知識的嚴重匱乏。我們每個人都如同一張幹癟的海綿片,急需要很多知識之水的吸納,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激烈競爭的事實麵前,充盈飽滿,“電量充足。”
對此,我們沒必要羞答答地難於啟齒,這沒有什麼好羞愧的。過去的時代裏,也許隻要中專畢業就可以應付自如了,大專、大本那簡直是綽綽有餘的一種浪費。可如今還行嗎?大本以上學曆的滿大街一招手,呼啦啦立馬圍上一大群,就連街頭洗車行的打工仔,也不乏曾經輝煌一時的“天之驕子”呢。這是一件好事,證明我國全民族的整體素質正在提高。
人們急需“輸血”、“充電”的原因之一,是知識領域的不斷更新。今天我們剛剛掌握的知識,到了明天仿佛就又陳舊了,眨眼的功夫,一大堆新名詞、新觀念、新概念、新時尚、新潮流便鋪天蓋地出現,勢不可擋,“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在這樣的環境中,再不及時補給,馬上就要變成新時代的文盲了。文盲還不很快被淘汰出局?
原因之二是,在職場上,不管是國企、外企、私企,因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用人量越來越與之成反比。僧多粥少的職場上那幾個可憐巴巴的位子便炙手可熱,十分搶眼。過去的“學而優則仕”現在同樣適合職場,不抓緊修習“內功”,必將落得“無人問津”的下場。
原因之三是,高薪鬧的。現在早已不是出大力、流大汗就能掙大錢的時代了。現在是科技文化含量越高,企業效益越高的時代。知識越高的人才越能掙高薪。在這沒錢萬萬不行的節骨眼兒上,誰不盼著腰包更“豐滿”一些呢?
所以,現在很多人又想重溫背上書包,重捧書本的學生生活,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D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人也快到三十了,可一看他那身裝束,還真讓人大吃一驚:上身夾克衫,下身牛仔褲,腳蹬一雙運動鞋,這不是一個十足的學生打扮嘛!
小D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家事業單位,薪水雖然不豐厚,但每日倒也悠閑,旱澇保豐收。但他很厭煩這種生活,工作也總是無精打采的。單位領導對這位自視極高的主兒也不“感冒”,小D索性辭了那份工作。
懷揣著那張文憑到人才交流中心轉了兩月,這回倒抽了口涼氣,像他這種文憑的,想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還真沒戲。一咬牙一跺腳:重回學校,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