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作為一個女人,靠幾件衣服和化妝品是留不住青春的。”她看了作家一眼,“倒是多讀幾本好書,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而且還能使心態年輕呢。”在作家麵前談這些,她顯得很不好意思,臉上掛著一抹少女的羞紅,但很顯然,她很高興。
“那你都看那方麵的書呢?”
“文學的,社科、美術專業的,我都喜歡看。”
於是。兩人又談到了許多讀書心得,產生了許多共鳴。時間在兩個談話投機者麵前,是一溜小跑地走過的。
等她老公進來時,早已過了吃午飯的時間。
“你的太太真的很了不起,有思想,有內涵!”作家由衷地對他說。要知道,這位嚴肅的作家是從不輕易誇獎人的,“當然不會差啦,我的老婆嘛!”他自豪地說。“可惜呀,你卻不收她做弟子。你不知道,她可喜歡你的散文了。”
“是嗎?”
“當然啦,怎麼樣,給我點麵子,收下她?”
作家看了一眼旁邊她滿是希冀的目光,終於答應了,“不過,什麼重謝可就都免了。”
“太好了”。她差點跳起來。“至於禮物,你看一下,再說收不收。”然後,她腳步輕快地轉入另一間屋。
她老公狡猾地看著作家。
她呈獻給作家的,是一幅畫,雪竹畫的墨竹!
她告訴作家:“這是我的習作。”
善待每一本好書,好好地用心去珍惜它,將它當作一片芳香的泥土,把自己當作一棵樹,讓樹根深入到它的裏麵,你會汲取到無盡的養分。
真的,上麵故事中的那位太太,你就不覺得她美嗎?她的美中,多的是一些文化底蘊的成分,多的是一些淡泊和恬靜。這樣的美,美在內裏,美在心靈。比那些靠塗脂抹粉來扮出的美,有著本質的區別。
永遠地與好書為伴吧。好書不但是你的導師,而且還是永遠不會背叛你的摯友。盡管眼下電子資訊多如牛毛,但絕不能代替了書本,這就像你可以有許多女朋友,但她們永遠代替不了自己的老婆。
擁有知識,就是擁有美的魅力和氣質。
對此,男人需要,女人同樣需要。
新問題有待新知識
在特殊的情況下,我們不但要學習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而且還要學會丟棄你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原有的東西用懷疑的目光加以審視。對那些死板的、不合時宜的東西,大膽地加以舍棄。
曾經記得西班牙思想家和作家烏納穆諾在《人生的悲劇性感情》裏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科學首先是教人去懷疑,感到自己無知。”
我認為這位思想家和作家說的很有道理。在特殊的情況下,我們不但要學習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而且還要學會丟棄你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原有的東西用懷疑的目光加以審視。對那些死板的、不合時宜的東西,大膽地加以舍棄。即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我們承認很多時候,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給予了我們極大幫助,大大地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比如我們在學校內學到的語法修辭知識就對我們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並不是原先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都能適應新潮流,此時的它們不但不能給我們帶來幫助,有時還會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所以,與其這樣讓它束手束腳,倒不如我們暫時丟掉這些包袱。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麵對一些新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這應該也叫與時俱進吧!
在絲綢業極為發達的19世紀中期,法國的養蠶業曾一度陷入了一場可怕的危機:快要結繭的蠶身上長出一粒一粒像胡椒粉一樣的小斑點,然後便一批批地萎縮而死。
這次蠶瘟延續了近20年的時間,法國的養蠶業遭受重大打擊。瀕臨毀滅的境地。法國政府先後請了不少對昆蟲深有研究的專家來商量如何對付此事,其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昆蟲學家法布爾。
專家們根據自己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提出了不少長期以來對付此類現象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用煤油的氣味去熏幼蠶吃的桑葉,將硫磺、木炭灰,甚至煙灰撒在蠶蛾的身上,等等。盡管這一類的辦法采用了不少,但還是沒有什麼效果,或者說收效甚微。
後來,在1865年,無奈之下,法國政府又請來了化學家巴斯德,但他對昆蟲學一竅不通,他毫不掩飾地向法布爾請教,但仍不得要領。
巴斯德並沒有灰心,經過對病蠶蛾的反複觀察,他認為蠶瘟很可能與蠶身上的小斑點有關,他將病蠶蛾和健康的蠶分成兩組,分別加水研磨成粉,然後放在顯微鏡下仔細察看,他發現,病蠶表皮和內部組織裏有一種棕色的微粒,這是一種橢圓形的細菌,而健康的蠶身上沒有。此時,巴斯德馬上意識到,蠶瘟正是這種傳染性極強的細菌引起的。他在分析蠶蛾在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的特點以後認為,必須在蠶蛾產卵的階段就采取措施。他采取的辦法是:將每一個蠶蛾產的卵都隔離開,凡是在顯微鏡下發現有那種橢圓形細菌的都立即燒掉;沒有那種細菌的則保留下來作為蠶種。隻有這種蠶種才可以進行繁衍生存。
蠶農們按照巴斯德的這種做法,經過6年艱苦不懈的努力,終於消滅了蠶瘟。使法國的養蠶業又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