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有很多的人並沒有什麼高學曆,有的甚至並沒有上過多少學,反而成了千萬富翁,如京郊一個姓張的農村婦女,現已六十左右了,隻有小學二年級的文化水平,卻把個集團公司搞得紅紅火火,生機盎然。有些專家、學者、教授反而不如賣茶蛋的收入高,這種怪圈的出現,除去一些曆史上、體製上的因素外,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有些有知識的人把知識給搞死板了。
讀死書,一切照本宣科,依照書本去照章行事,“循規蹈矩”的像個小腳女人,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入”,哪裏敢越雷池一步?結果,空有滿腹經綸,卻成了可憐的書呆子。
由這些書呆子身上,我們看出了孔乙己的悲哀影子。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雖然站著喝酒卻穿長衫,雖然寒磣地盯著盤中幾顆可憐的茴香豆卻滿口“之乎者也”,“不多不多,我已經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但他卻是個有學問的人,就連茴香豆的茴字就會四種寫法呢。而最後卻接連慘敗,蓬垢街頭,於無可奈何中慘然逝去,成了一個“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的可憐蟲。
這當然是舊時窮困潦倒文人的一大悲傷,現實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的境況與斯時已大相徑庭,若再如他那樣可要好好的找一找自身原因了。
我以為,知識與力量、財富、與成功之間,應該加上轉化這個過程。知識不經過合理的轉化、發酵,是不會成為力量、財富和成功之果的。
對於這個很難解釋清楚的問題,還是讓我們轉化為一個形象的事例來加以說明吧。
河北省承德市有一個著名的風景區,名字叫霧靈山風景區。由於海拔比較高,到了夏天,山頂依然覆蓋著白皚皚的積雪,空氣清新、凜冽,山下已經果實飄香如秋了,山腰卻鮮花盛開似春,山頂寒冷如冬,遊一山而品數季,引得遊人如織,興味盎然。
霧靈山偏西南一隅,因山路崎嶇艱險,雖然景色更美,卻是遊人罕至,大有人前冷落鞍馬稀之感。村裏的孫書記雖也多方聯係組織旅遊,但應者寥寥。
其實,當地即使不搞旅遊業,也照樣有發財之路。
其一,山上有奇特的泉水,誰家大人小孩鬧肚子,喝幾口立馬就好。村裏人常飲此泉,沒有一個患高血壓、糖尿病的,更沒有得癌症的。全村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和小夥子一樣,健步如飛,健康長壽,難道這不是本村的一大優勢嗎?然而他們不懂得轉化這一優勢,任憑那泉水潺潺流淌。
其二,滿山遍野的山野菜資源,因其獨特的地理地貌,形成了適合野生菜類生長發育的小氣候。山野菜的種類達七八十種之多,有數十種都是令城裏人“垂涎欲滴”的珍品,如大麵積的山蔥、山菠菜,等等,其儲量可達幾十噸之多。這些如金子一般的資源,不但不被利用,反而被村民們當成喂豬喂羊的飼料白白地給糟蹋了。當地的老百姓是寶山空守,坐品清貧。
這是一個真實事例,筆者曾到過那個村子。我之所以把它寫出來,其實是為了說明我們許多知識分子,有時其所作所為,也如我們可愛的偏遠地區的農民一樣,不知道怎樣把本身的淵博知識轉化成一種財富。
知識轉化成財富,如果狹義地理解為給知識分子本身創造價值,那是一種誤解,鄧小平同誌說,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轉化為科學技術,也就是發明創造,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更主要的是一種社會意義的財富,並由此而推動全人類文明的進程。
財富的擁有,早已不是可恥的事了,相反,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成功的標誌。
知識分子擁有的滿腹才學,不能用來孤芳自賞,而是應該為社會所承認,所接納,並為社會以及自身創造出輝煌的成果來,否則,便成了死的知識,對誰都沒用。
知識的財富和價值隻有通過轉化。才能體現出來,世上的知識分子學會了轉化,不但是“孔乙己”消失的時候,也是社會大有希望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