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口才是成功必備的素質(2)(3 / 3)

會說才能打天下

說話,即口頭的語言交際,不但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標誌之一,而且是人類數十萬年來得以繁衍生息、生存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

一個人能否幹出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願望,不僅需要才學、技藝,更需要好口才,會說話既是一種技藝,同時也是打天下的本領。

一個人能否幹出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願望,不僅需要才學、技藝,更需要好口才,會說話既是一種技藝,同時也是打天下的本領。古代希臘有位著名的寓言大師叫伊索,相傳他年輕時在某貴族家當過奴仆。有一次,主人設宴,來者多是哲學家,主人令伊索備辦最好的酒菜待客,伊索卻專門收集了各種動物的舌頭,辦了個舌頭宴。開餐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道:“這是怎麼回事?”伊索答道:“您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而舌頭是引導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不就是最好的菜嗎?”客人聽了,個個發出讚賞的笑聲。主人吩咐伊索說:“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酒席,菜要最壞的。”次日,開席上菜時,依然是舌頭。主人見狀,大發雷霆,斥問伊索緣由,伊索不慌不忙地回答:“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口中出來的嗎?舌頭不僅是最好的東西,同時也是最壞的東西啊!”主人聽後,雖然惱羞不已,但也無話可駁。

這則關於伊索的故事,雖然其真實性我們難以考證,但它所揭示的道理卻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說話對人類來說具有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說話,即口頭的語言交際,不但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標誌之一,而且是人類數十萬年來得以繁衍生息、生存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特別是在人類發展已經步入21世紀的今天,科技與信息革命掀起的新浪潮正洶湧澎湃、巨浪滔天,說話不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了人們事業成敗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先決條件。說話的水平和能力,已成為衡量人整體素質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標準!

可以打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在現代社會裏,人離不開說話猶如魚離不開水。

國外有位名叫亞諾·本奈的小說家曾說:“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摩擦衝突都起因於惱人的聲音、語調以及不良的談吐習慣。”此話說得頗有道理。何故?隻要我們仔細觀察生活於自己身邊的人就會發現,談吐的缺陷往往可能導致個人事業的不幸或損及所服務機構的榮譽與利益,可能導致父子不和、夫妻離異乃至國際關係的緊張惡化。一個人的談吐如何,往往決定是否願意聘請他工作、與之交往或是否願意投他信任一票及與之發生商業關係。

一個人如果談吐有障礙或者表達能力不強,則會被人低估他的能力、被人散播殘酷無情的謊言,甚至還會被人扭曲形象。一個人即使思想如星星般光耀生輝,即使勤奮得如一頭老黃牛,即使知識淵博得像一本百科全書,但若缺乏良好的談吐能力,成功的機遇也會比其他人要少得多,往往難以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

我國古代的“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誤國”之說道出了說話的舉足輕重之功。據《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揭竿而起時,就是用演說發動群眾的,他號召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他這番話的“煽動”下,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就拉開了序幕。陳勝的故事,深刻詮釋了“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俐之齒”的寓意,對鼓動人心、治國安邦重要之至。

在古希臘、古羅馬,人的說話能力倍受重視,演說雄辯之風更是盛行。在當時的羅馬,聆聽演說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高級享受,演說家比文學家占有更光輝的地位,論辯術則成為了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裝飾品。那時的人們寧願將時間花在演講、聽辯論上,也不願去聽音樂、看比賽,更為有趣的是,許多哲學家同時又是演說家,他們對演說、雄辯與社交的關係都有不少精辟、獨到的見解。到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更是湧現了安提芬、伊索克拉底,德摩西尼等著名的“十大演講家”。西方社會這種充分重視人的說話能力、充分重視人的演講與雄辯能力的良好習慣,一直發揚光大,流傳至今。其典型體現是,許多國家的首腦競選,競選演說往往是決定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