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東方科學與文明的複興(二)(2 / 3)

我們在前麵論述了以還原論為基礎的西方文明遇到了巨大挑戰,而東方文化恰恰能夠解決這一挑戰。在中國的《道德經》中,老子曾說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近代工業社會發展模式是以消耗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人類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一些自然資源已近消耗殆盡,其中環境被破壞的後果最為嚴重。於是,有學者提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即後工業化社會的發展模式。這種新理論指出,把目前的消耗型社會轉變成服務型社會。這種社會是基於強大的信息網絡和對未來的準確預測,保證每個人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服務,而不需要占有所有的物質資源。

事實上,現代人類的多元文化均可溯源到公元前600-400年這段極為特殊的時期(稱為人類文化的第一個“軸心時代”),當時在完全隔離的幾個地區,幾乎同時出現了異常傑出的思想家群體,他們創建的哲學和方法論至今仍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中國(正值春秋時期)出了老子(約前604-531)和孔子(約前551-479),印度出了釋迦牟尼(約前565-486),希臘出了以泰勒斯(約前600年)和柏拉圖(約前427-347)為代表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群體。他們創立的文化在內容和方法上都有鮮明的不同特點。信息技術將使地球上的多元文化迅速交彙融合,產生出新的更先進的文化。二十世紀是人類曆史上極不平凡的百年。在這個世紀中,人類經曆了兩次殘酷的世界大戰,科學技術達到了令人驚歎的高度。談到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技成就,人們總會提出量子論、相對論和DNA雙螺旋結構。其實人們將逐步認識到,還有三項進展,雖然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它們可能對人類文化產生更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一是在1963年,身患癌症不久於人世的美國生物學家卡森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使人類認識到科學技術的根本極限是不能危及人類的生存。二是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正在使地球從“絕緣體”變成“導體”。……信息時代的新文化的特點是什麼?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將以何種麵貌重新出現?回答這些問題將導致人類文化的第二個“軸心時代”的到來。三是現代科學已開始麵對複雜性和非線性問題,它們是現實世界普遍存在的真實狀態。

人類文化的第一個“軸心時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在這段時期人類研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迄今一直在加速。以上三個例子說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在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屬性,並且已經受到危及人類自身這個前所未見的根本限製。曆史上,科學每遇到一處限製,就是一個新科學方向的開始。當前自然科學麵臨的限製是帶根本性的,將產生的新科學方向會帶來人類文化的徹底創新。人類文化史的第二個“軸心時代”已初露端倪。[5]

人類越活越好,還是逐步走向毀滅?這一問題困擾人類恐怕數以萬年了……當然,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總體上人類是向好處發展的,而且我們也衷心地祝願人類越活越好,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無比光明的未來並不是靠守株待兔就能實現的,宇宙史上行星、恒星乃至星係的毀滅司空見慣、地球史上強盛物種的滅絕接二連三、人類史上輝煌文明的消失仍曆曆在目。實現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進行理智的思考和選擇,需要我們付出心血,需要我們做出犧牲。千萬年後,我們的子孫後代回顧曆史時肯定會注意到20世紀末的這幾十年,因為這一時期人類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這是人類走到懸崖邊開始驚醒的時代!如果我們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擴大到整個人類文明,那麼我們就有了奮鬥的目標。我們確信,人類有能力把握文明前進的方向,使其沿著有益人類自身的道路發展。通過本文的論述,筆者進一步認為,曆史已經到了需要變革的時代,東方文明的複興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需要。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筆者僅僅能用非常粗的線條展望一下東方文明的複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搖旗呐喊。東方文明的複興將經曆三個階段,從現在開始需要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

東方文明複興的第一個階段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國家將實現最終統一。這需要50年左右的時間。目前,中國正在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議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江澤民同誌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東方文明複興的第二階段是東方文明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這需要5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首先,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過程中將繼承和發揚東方文明的精華,其對當代文明發展的指導作用將舉世公認。其次,第二次科學革命將大量地使用東方文明中的整體論思想和“實用化”方法,東方文明的精華將在科技自身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東方文明複興的第三階段是東方文明的精華在世界範圍內將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未來世界主流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新的偉大貢獻。這一階段的實現預計要到21世紀末和22世紀初。

如果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年出版算起,人類開始覺醒的時間隻有450多年,如果從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出版計算,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距今僅310多年,而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距今僅90多年,第一台計算機1944年才問世。人類步入現代文明的時間是如此之短,比起人類的過去和未來僅僅是滄海一粟,以至於用人類剛剛擺脫愚昧階段描述當今世界更為恰當。因此我們必須用大的曆史眼光看待東西方文明:自2500年前以來,人類的科學和文明存在著兩大相對獨立的至今仍具有巨大影響的流派。一個是源於古希臘的西方科學與文明,一個是源於古代中國的東方科學與文明。前者的科學思想是還原論,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後者的科學思想是整體論,方法是實用化研究方法。我們認為,西方科學與文明的發展目前出現了瓶頸問題,無論是西方科學自身的發展,還是在處理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的關係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礙,出現了不可持續的嚴重問題。與此同時,科學的發展、社會和經濟的進步都呼喚一種新的科學、新的文明,而它們的核心思想與東方科學和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東方科學與文明將麵臨一個大的發展。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應當而且必然結合在一起,共同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