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為了爭奪這塊寶地,美、加(當時屬英國)兩國曾於1812年至1814年間進行過激烈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兩國簽定了“根特協定”,規定尼亞加拉河為兩國共有,主航道中心線為兩國邊界。從那時起,兩國在瀑布兩側各建一個叫做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個隸屬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個隸屬於美國的紐約州,兩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橋連接,橋中央飄揚著美國、加拿大和聯合國的旗幟,星條旗在南,楓葉旗在北,聯合國旗居中。兩國在此不設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來,無需辦理過境手續。和平的環境也使尼亞加拉瀑布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兩國帶來了更多的的回報。除發達的旅遊業及隨後興起的賭博業外,食品加工、化學製品、汽車零件、金屬、紙張、釀酒等也發展起來。
瀑布的形成之謎
尼亞加拉瀑布及由它衝出來的尼亞加拉峽穀的形成有著特殊的地質條件,目前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層岩石屬於古生代誌留紀的白雲岩,抗侵蝕能力極強,但這層岩石之下卻是脆弱的頁岩和沙質岩層,瀑布的常年衝蝕,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斷坍塌,致使尼亞加拉瀑布逐步向上遊方向後退。據1842~1927年觀測記錄,平均每年後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照此下去,再過5萬年左右,瀑布將完全消失。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采取了控製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後退速度控製在每年不到3厘米。瀑布水流無沉積物,清澈的水質為瀑布增添了秀色。安大略省和紐約州深知這一自然奇景的重要性,因而保留或獲得了瀑布毗鄰地區的土地所有權,將這些土地辟為公園。
瀑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穀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裏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麵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鬆軟的地質層。水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後來,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利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但大瀑布的具體形成時間科學家們尚無定論。2.5萬年前的瀑布應該位於安大略湖的南岸,高度應在100米以上,聲勢之大,應遠非今天所見之瀑布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