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人類存在的方式。沒有人際交往,就沒有人類的社會生活,也就沒有社會化的人類。個體的人通過與他人交往,獲得信息和知識,發展體力和智力,參加生產、學習等社會活動。
一個離群索居的人,不僅體力智力會退化,還會因孤獨而導致心理失衡和過早死亡。美國心理學家倫納德。西默作過抽樣調查,發現獨居男子的死亡率比喜歡交際的男子的死亡率要高一倍。
因此可見,人際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每個人都樂於和他人交往,互相交流信息,傾訴感情,切磋學問和技藝。
人際交往的範圍、方式和原則,受生產方式和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古代的人際交往方式受小農經濟和宗法製度的製約,以家庭血緣關係為基礎,進而擴大到鄰裏、同事、朋友等不同的層次。又由於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念重群體精神,因而追求和諧穩定的人際關係。
中國人的社會交往中,重人緣,重友誼,重視對他人的關心和責任,注入了更多的感情、道德因素,和西方人重個人,重競爭,重現實物質利益有明顯區別。
一天,一隻老青蛙遇見一隻老蜘蛛,便大吐苦水:“我自蝌蚪時代開始,便辛勤勞作,沒有一天懈怠過,但仍然是汗流浹背,方能糊口。現我年近黃昏,正在喪失勞動力,等待我的命運隻能是饑餓而死。而你,我從來沒見你勞作過,卻衣食豐足。就是現在老了,你仍不愁吃喝,自有投網者送來美味佳肴。哎,不是說‘天道酬勤’嗎?這世道真不公平啊!你說這是為什麼?”
老蜘蛛回答說:“你說我沒勞作,這不對。想當年,我剛離家獨立,每天餓著體膚,熬著筋骨,日複一日地織我這張網,好不容易生活才有了依靠。就是現在,我還要隨時修複經常出現的破洞。你之所以生活艱辛、老而無靠,是因為你是靠四條腿在生活,一旦四條腿跳不動了,生活就失去了依靠。而我是靠一張網在生活,網不會因我年老而衰,所以我雖然年事已高,而生活無憂。如果我也像你一樣靠我這幾條纖細的腿來生活,我會生活得比你還悲慘百倍。”
青蛙與蜘蛛的對話,應該給我們以啟示。我們是要做青蛙,還是要做蜘蛛?
答案不言而喻。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許多人不自覺地成了“青蛙”,所以,生活得很艱辛,至少心靈上很艱辛。
應該怎樣來鑒別自己是青蛙還是蜘蛛?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至今你仍然沒有一張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那你是“青蛙”,如果你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人際關係網,你可能是“蜘蛛”。之所以用“可能”一詞,是因為雖然你有一個完善的人際關係網絡,但從未啟用它,那你還僅僅是一隻會織網的“青蛙”。
王莽施恩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要想人愛己,必須先愛人。諸位當時刻存有樂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為自己多儲存些人情的債權。這就如同一個人為防不測,須養成“儲蓄”的習慣,這甚至會讓各位的子孫後代得到好處,正所謂“前世修來的福分”。
西漢末年,王莽在建立新朝之前,就已經為自己將來做皇帝在各個方麵準備了條件。
先是掌握統治階級。公元前1年,王莽做大司馬錄尚書時,取得了政治上的最高職權,便大封漢宗室、有漢以來功臣的子孫以及在朝大官,又大封親信數百人,從而得到了劉、王兩姓上層豪強的擁護。又通過士人和太學生,得到了無市籍地主的擁護。曾有吏民48萬餘人上書朝廷,要求重賞王莽的功德。
然後是取得勞動人民的擁護。王莽的第2個兒子王獲殺死奴隸,王莽痛責王獲,逼王獲自殺。郡國發生旱災、蝗災,王莽獻出100萬錢、30頃田,讓官吏豪富230人也獻出田宅,請大司農分配給貧民,並派使者捕蝗。全國無災地區財產不滿2萬錢、受災地區不滿1萬錢的貧民免納租稅。有疫地區,騰出大房子給病人治病,一家死6人以上,給喪葬費用5000錢,4人以上給3000錢,2人以上給2000錢。
王莽又廢掉漢皇室的呼池苑,改為安民縣,招募貧民遷往此處,沿路飲食及到新縣後所需田宅、器具、犁牛、穀種、糧食都由官府供給或借貸。又在長安城中造5個裏,有住宅200區,讓貧民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