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向東西北三方。望的時候,一片遼闊,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而且景致都非常優美,但隻有南邊,那個地方大樹參天,蔥鬱茂盛,擋住了田成子家的視線。而那裏正是隰斯彌住的地方。對於這一點,田成子沒有向隰斯彌說任何話,但是用意卻是很清楚的,隰斯彌已敏感地察覺到了。
隰斯彌回家後,就開始思慮起來。他想:田成子是齊國的實權人物,得罪不得,為了討他的歡心就必須伐掉樹木。於是隰斯彌就安排工人砍伐大樹,但是,當工人砍了兩三下時,隰斯彌突然又改變了主意,要工人停下來不要再砍了。家臣都覺得奇怪,便問他原因。
家臣問:“剛才那麼急著要砍伐那些樹,現在又決定不砍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隰斯彌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有一句諺語說:‘知道淵中之魚的人是最不幸的。’你想想看,田成子內心懷著極大”心要篡奪齊國的大權,他當然是隨時提防著別人,怕別人看透了他的心思。如果我讓他知道我已察覺了他內心的企圖,他是決不會放過我的。如果我把樹木伐掉,他就會清楚他的心理活動被我掌握了,要知道能夠察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是很危險的。現在我留下那些樹不伐就沒有什麼了。”家臣聽了恍然大悟。於是,那些大樹便留下來了。
這樣看來,人真是很有必要在某些時候裝一裝糊塗。
裝糊塗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裝糊塗可讓敵人掉以輕心,然後可以乘機出擊敵人,讓敵人在措不及防之下敗績;二是可以在險惡的環境下保全自身性命;三是可以拒絕自己不情願的事,而不會太得罪對方。
糊裏糊塗的人頭腦不清醒也不精明,當然對於那些精明強幹的人來說是毫無威脅可言的,也就不會把其放在眼裏了。聰明的人會利用這個竅門,不糊塗而裝糊塗,最後製敵取勝。
人的強弱,不獨在體力,還在於智謀。世人都嘲笑劉禪昏庸暗愚,“樂不思蜀”。後主劉禪真的沒有亡國之恨,樂而忘本嗎?其實不然,此情此景沒人不流淚的,而劉禪咽淚裝歡隻是一種保身之策罷了,倘若不如此的話,恐怕性命也會難保啊。
當一個人的命運完全操在他人之手時,遇到上述情況,有兩種選擇,其一顧全名節,不為瓦全而為玉碎;其二含垢忍辱,委曲求全。
晉朝詩人阮借以喝酒大醉數天從而拒絕了當權者司馬氏對其女兒的提親,司馬氏雖然殘酷暴戾,但也無法。
所以,能察言觀色固然是件了不起的事,而學會糊塗就更了不起。
賈誼招挫
處世要隨和,不可自命清高,這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明哲保身最有用的藏身三窟。韜光養晦雖然並無助於人生積極進取,但從躲避敵害加身來說,則有一定的道理。
漢代賈誼,以誦詩通經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太守,聞其名,召至門下,很是喜歡他。孝文帝初立,聞河南太守吳公政績為天下第一,且此人原來與李斯同邑,曾從師李斯,於是征召他為廷尉。
“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之為博士。”是時賈誼才20多歲,年少英姿。每次詔臣議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誼盡為之應對。諸生於是乃以為能力不及賈誼。孝文帝悅之,便越級提拔他,一年之內就官至太中大夫。
賈誼以為漢朝此時已天下大治,因而當改正朔,易服色,法製度,定官名,興禮樂。他還自作主張,草撰了新的儀規法禮,認為漢代的顏色應以黃為上,黃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數應用五,還自行設定官名,把由秦傳下來的規定全都改了。
雖然孝文帝剛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賈誼的意見去辦,但卻以為賈誼可以擔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禦史大夫馮敬時等貴族都因此而嫉恨賈誼,常常在文帝麵前說賈誼的壞話:“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文帝疏遠了他,不再采納他的建議,便讓賈誼當長沙王的陪讀太傅。
過了一年多,文帝召見賈誼,與賈誼長談至夜半,但是“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不能自陳政見。後又以賈誼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文帝又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
賈誼數上疏諫,以為禍患從此起矣。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製,可稍削之。文帝不聽。過了幾年,梁懷王學騎,墜馬而死。賈誼悔恨自己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哭泣歲餘,亦死,年僅33歲。
年少才子賈誼本來才高八鬥,銳智英煌,得到皇帝的賞識也屬理所當然。但是,賈誼畢竟太年輕,成功之時看不到周身的巨大威脅,也不知道少而舉高,已成眾矢之的,不僅不預設保護,反更強求,致使自己力盡而寡助,落的少年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