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有人責怪郭德成太馬大哈了,連皇上賞給的東西都保存不好。郭德成聽了,卻不苟言笑地說:“宮廷之內如此嚴密,我如果藏著金子出去,別人若發現了,豈不要說我是偷來的?況且我妹妹在宮中侍候皇上,我出入無阻,又怎麼知道皇上是否以此來試一試我呢?”眾人聽了,無不佩服郭德成考慮問題十分周到。後來朱元璋屠戮功臣,隻有郭德成幸免於難。
古人說:持盈保泰,總需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鋒芒是獨特的、具有個性的,正如你自己額頭上的角,有角便會觸人,你自己不磨平它,別人也會折你的角。所以講要磨煉權之忍,勢之忍,賤之忍,富之忍,貴之忍,人生最大的困惑是自己難以戰勝自己。萬事萬物,博大精深,如果誰領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那麼他將受益無窮。
崔巨倫脫身全節
一個人擁有高智商、強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說,這是上天賜予的一種良好天賦。有了它,便可以在社會生活諸如外事、兵戰、商貿、人際關係等等之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而一個低智商、低能力的人毫無疑問的是生存競爭中的弱者。
然而,由於事物的複雜,環境的變異,社會生活往往又不是單一的,在某些時候,利與弊會不知不覺地轉換。這樣,就要求我們必須隨時以清醒的頭腦時時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環境,掂量你的利你的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經驗辦事。
北魏時的崔巨倫,曾任殷州的別將。殷州被起義軍攻破,起義軍首領葛榮聽說他很有才學,有心想起用他,而崔巨倫本人卻一心想逃掉。
當時恰逢五月初五,葛榮召集手下所有的臣僚,命令崔巨倫賦詩。崔巨倫心中早已打定主意,於是他擺出一副認真的樣子,想了一陣子,然後便一本正經地當眾朗誦起來:“五月五日時,天氣已大熱,狗便呀欲死,牛複吐出舌。”當場聽得所有人都哄堂大笑,譏諷崔巨倫“有才”,葛榮也打消了起用他的主意,崔巨倫因而得免。
崔巨倫立刻逃走。他暗中找到幾個不怕死的誌士,乘著夜色向南而去。然而不巧的是,途中他們遇到了趙義軍的巡邏騎兵,要對他們進行盤查。
大家麵臨險境,不免有些緊張。這時崔巨倫很鎮靜地對大家說:“寧可往南走一寸而死,豈能往北走一尺去求生。”他的話堅定了大家的信心,也穩住了大家的緊張情緒。
於是崔巨倫冷靜地迎上前去,向騎兵謊稱道:“我們是奉了葛榮的命令往南去執行任務的。”敵人問:“可有命令在手?”崔巨倫迅即掏出一份東西遞了過去。敵人舉起火把照明,準備細看文書。就在這時,崔巨倫趁著敵人沒有注意他時,猛地拔出身邊的佩劍,砍死了敵人首領。其餘的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完全嚇住了,待反應過來後便倉皇逃命而去。於是,崔巨倫和誌士們得以脫身,終於逃到南邊去了。
《陰符經》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製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戰勝敵人。而伏藏的內容又可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乘虛而入的機會,露出自己的長處,給對方以有力的威懾。而另一種,也是更高明的即“藏巧”。一個人過於顯露出自己高於一般人的才智,往往會使自己不利,甚至招來殺身之禍,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不少。因為這樣可能使敵方容易摸情虛實,提前準備好防範措施和對策,或者觸動某些人如妒忌等不便說明的心理。
某報曾載一小故事說,有兩位才學相當的秘書常為某領導擬寫文稿。甲秘書的文稿因常有瑕疵,要領導改動後才被采用,乙秘書的稿子卻總是無須改動便被采用,然而提升得快的卻是甲秘書。
雖然這則故事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一則笑話,但我們卻不難體會出伏藏之妙的甲秘書的苦心。
又有如哈姆雷特的裝瘋賣傻,方得以保全性命,報殺父之仇。
崔巨倫的逃脫正是因他深深認識到自己的才學在當時的情況下帶給他的隻是不利,所以以愚人的姿態出現,騙過了敵人。
所以說,凡成大事者,少有不精於此道者。人們說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便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