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態度是人們在人生實踐活動中對人生目的、人生價值的認知和實踐。正確的人生態度,便是對人生目的、人生價值的正確認識和積極實踐。
杜甫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世間的萬事萬物常隨我們的心理變化而轉移。當我們怒氣衝天時,看一切事物都覺得可恨可憎;當我們悲傷感歎時,看一切事物都覺得可悲可泣;當我們喜笑顏開時,看萬事萬物都覺得可喜可樂。假如一個人終日愁眉苦臉,跟周圍環境中的人怒目相向,這種生活又有什麼樂趣可言?用現在的說法這叫“移情”,即把自己的主觀情感移之於周圍的人和事。所以一個人經常保持開朗的心情,樂觀的態度,豁達的心胸是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礎。悲觀促使人喪失心誌,暴戾容易招來意外之禍,時時怨天尤人會變得孤獨。隻有肯樂觀奮鬥的人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
心胸坦蕩,做事必然光明磊落;樂觀開朗,做事必然條理分明;而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義理,悲觀失意,做事必然橫逆曲折。可見世事的通與不通有時完全存於一念之間,立身首先要在涵養上多下工夫。人們喜歡風和日麗的春景。同樣,人們也喜歡平和快樂的人生。一個人保持一種健康、豁達、安然的心態,那麼他周圍的世界就是一個歡快美麗的世界。
劉睦是東漢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學上進,喜好結交有學問、有道德的名儒。長大後被封為北海敬王,忠孝慈仁,禮賢下士,深受百姓的愛戴。
有一年年底,他派一名官員去都城洛陽朝賀。臨行前,他問這位官員:“皇帝如果問起我的情況,你怎樣回答呢?”這位官員說:“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官雖然不才,怎敢不把這些如實稟告。”劉睦聽後,連連搖頭說:“你如果這樣說,就把我給害了!”這位官員感到很迷惑。劉睦又對他說:“你見到皇帝後,就說我自從承襲王爵以來,意誌衰退,行動懶散,每日隻知吃喝玩樂,對正業毫不用心。”劉睦不想讓皇帝知道他是一個精明的人。因為在當時,宗室中凡是有誌向的人都會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劉睦故作糊塗人,實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計。
“大智若愚”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隻要你懂得裝傻,你就並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下屬巨子招致殺身之禍。與領導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適時“裝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糾正對方的錯誤。人際交往,裝傻可以為人遮羞,自找台階;可以故作不知達成幽默,反唇相譏;可以假癡不癲迷惑對手。你必須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愛,“瘋“得恰到好處。誰不識其中真相誰就會被愚弄;誰能不領會大智若愚之神韻,誰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青梅煮酒論英雄
在一個充滿猜忌的環境中,就必須牢記因才招忌的教訓。曆史上權臣、小人運用權力殺死才幹比自己高的人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要暫時明哲保身玉韞珠藏。這不是就此永遠消極頹廢,而是等待時機來臨。所謂“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現“,有時隱藏自己也是一種競爭的方式,避免“槍打出頭鳥”不一定都是消極的。同時,“玉韞珍藏”也表現出一種深思熟慮、不輕言浮議而鳴則驚人的方式。
公元197年秋天,曹操逼迫漢獻帝從洛陽遷都到許都。從此以後,皇帝成了他與諸侯爭霸的工具,朝廷的一切大權都歸於曹操。
他自封為丞相,凡是重大事務,要先稟曹操,然後方奏天子。
當時,曹操最擔心兩個人:徐州的劉備和駐在小沛的呂布。若是這兩人聯合起來進攻許都,確實難以對付。
曹操用了個奸計,盜用獻帝名義,給劉備下了一道秘密詔書,封他為徐州牧,要他除去呂布。這叫做“二虎競食計”,兩人中除掉一個,就不用過分擔心了。
這一計果然有效,呂布被除掉了。曹操上表奏請獻帝給劉備封爵表功,並帶劉備去見獻帝。獻帝查問劉備的祖先情況,論資排輩,查下來劉備還是獻帝長輩,該稱作皇叔呢!
獻帝心中暗喜,因為曹操專權,皇帝做不了半點兒主,如今有了這樣一位英雄的叔父,能得到他的幫助,曹操就不敢再胡作非為了。獻帝就封劉備為左將軍宜城亭侯,設宴款待,從此人們都稱劉備為劉皇叔。
曹操看在眼裏,卻有自己的盤算。他想:劉備既被認作皇叔,以後我以天子的名義發詔令給他,他更不敢不服了。現在我把他留在許都,名義上他是與天子接近了,其實還是在我的掌握之內,我還擔心他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