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第三十一計大智若愚(1)(2 / 3)

劉備自然又有劉備的計謀,他想:我雖然身在虎口,但隻要小心在意,不給曹操抓到把柄,他又能如何!況且有了皇叔這個名分,將來舉事,就有很大的號召力。現在在京城裏麵,可以與不滿曹操弄權的朝中大臣秘密串聯,共同反對曹操,隻要時機一到,就能內外呼應,擊敗曹操了。於是,他和忠於獻帝的車騎將軍董承、西涼太守馬騰等十人,秘密寫下血書,表示了共同討賊的決心。

劉備自然時刻提防曹操的謀害,他在住處的後園裏種菜,親自擔水澆灌,為的是把自己的光芒收斂起來,把蹤跡隱藏起來,不引起曹操注意,人們稱之為“韜晦之計”。

關羽、張飛看到這種情況,大為不滿,說:“兄長不關心天下大事,倒學做小人幹的活兒,這是為什麼?”劉備隻好說:“這不是你們所知道的!”一天,劉備正在後園澆菜,曹操派人來請劉備,說有緊急事商議。劉備暗暗吃驚,就去見曹操。曹操笑著說:“在家做得大好事?”劉備嚇得變了臉色。曹操卻拉著他的手說:“你學種菜可不容易呢!”劉備這才放下心來,說:“閑來無事,消遣而已。”酒吃到一半,忽然間雷雨大作。遠處正卷起龍卷風,在空中形成一條黑色雲柱,人們說這是“龍掛”。兩人都靠在欄杆上觀看。曹操試探劉備,故意問:“你知道龍的變化嗎?”劉備佯裝不知。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飛能藏,升起時在宇宙間飛騰,隱蔽時在波濤內潛伏。龍的變化,可比人世間的英雄。你見多識廣,必定知道當世英雄,請給我說說哪些人能配稱英雄。”劉備自然明白,這是有意試探他,也就裝癡作傻,說:“我不過是凡胎肉眼,怎能識得英雄呢?”曹操並不放過,逼著他說:“請不要過分謙虛!”劉備隻得列舉一些連他自己都看不上眼的人來,如淮南的,術,河北的,紹,江東的孫策,益州的劉璋等等。他每提到一個名字,曹操都嘲笑一番:不說是墳中的枯骨,就說是看門的家犬;不說是虛名無實,就說是碌碌小人。在他眼中,這些人沒有一個稱得上英雄。劉備隻得說:“除此之外,我確實舉不出了。”誰知曹操卻指指劉備,再指指自己,說:“當今天下英雄,隻有你我二人罷了!”劉備猛吃一驚,慌得連手裏的筷子都掉到了地下。若是曹操看出了自己的英雄壯誌,能夠輕易放過嗎!正好空中響起一陣驚雷,劉備從容地從地下撿起筷子,掩飾說:“雷的威力竟有這樣猛,把我的筷子都嚇掉了!”曹操大笑,說:“大丈夫也怕雷鳴麼?”劉備說:“古人說過:‘迅雷烈風必變’,怎不令人畏懼呢!”這樣一說,便把因為聽了曹操的話才掉了筷子的事,輕輕掩蓋過去了。

曹操見狀,認定劉備是一個膽小鬼,不再疑惑他有什麼宏圖大誌了。

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過程中,始終是收斂鋒芒、藏而不露,列舉許多人為英雄,不把自己算入英雄之列。在當時的情況下,他采取這種態度是比較明智的。曹操雖然看出劉備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下之誌”,但劉備的現實表現令他比較放心,不會對他構成威脅。這樣,劉備才得以乘機逃出曹操設置的籠網,演出後來“三國鼎立”的故事。如果劉備當時自吹自擂,鋒芒畢露,結局可能就是另外的樣子了。

曹參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處世策略。古代的一些政治家,當自己處於劣勢、麵臨被別人吞並消滅的危險時,常常施行“韜晦之計”。韜即韜光,晦為晦跡。韜晦之計就是收斂鋒芒,把自己的誌向、才能、行跡隱藏起來,以免遭受別人的注意和攻擊。

蕭何去世後,曹參入相府做了丞相,但他始終遵循蕭何留下的規矩行事,沒有任何新舉措,隻是日夜痛飲醇酒,無所事事。凡是有賓客來見他,說有話給他講,都是一到相府,曹參就拿醇酒給他們喝。飲酒之間,一說有話要講,他又馬上說:“飲酒,飲酒。”一直到大醉方休。來人始終找不到機會給他說什麼。

漢惠帝怪罪曹參不理政事,囑咐他兒子中大夫曹窋私下裏叩問一下他父親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個休息沐浴日,曹窋回到家中,向曹參勸諫,曹參大怒,打了曹窋二百鞭。

惠帝知道了,斥責曹參說:“這和曹窋有什麼關係呢?他是我派去勸你的。”曹參脫去官帽,向皇上認錯,並說:“陛下,您和高帝相比,誰更聖明英武呢?”皇上說:“朕怎麼敢和高帝相比呢?”曹參又說:“陛下,您看我和蕭何誰更有能力呢?”惠帝說:“君似乎不及蕭何。”曹參說:“陛下說得很對。高帝和蕭何平定天下,一切法令都已經製定嚴明,而今陛下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我輩恪守職責,遵循高帝和蕭何所定下的規矩,不要有遺失之處,不就可以了嗎?”惠帝說:“曹君,算你對吧!”官署與相國府花園相鄰。一群官吏成天在那裏飲酒作樂,猜拳、歡呼聲傳到署門之外。當時很受寵的兩個相國正在花園遊玩,聽到鬧聲,就想處罰那些官吏。曹參聽到此事後,馬上也在花園裏擺上酒席,一邊飲酒一邊歡呼,與隔壁的鬧聲相呼應,那兩個相國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