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第三十三計知足不辱(2)(2 / 2)

徐庶讀完,淚如泉湧。說知劉備,劉備也不好相攔,隻得忍痛離別。徐庶走時,不僅給劉備推薦了良才,又發誓終身不給曹操出謀劃策。

徐庶趕到許昌時,曹操遠遠接住。見了母親,泣拜於堂下。徐母大驚,問他為什麼來這兒。徐庶答:“因得母親的書信,所以披星戴月趕來了!”母親一聽,即知受了曹操的騙,不禁拍案大罵徐庶,說他不知大義,被一封偽書所騙,與曹操為伍,有什麼麵目見祖宗呢!

說罷轉入屏風後去,在梁上自縊身亡。徐庶不勝悲痛,對曹操切齒痛恨,凡曹操送來的東西,一點都不接受。

從此以後,徐庶沉默寡語,既不為曹操出謀劃策,又逃不出去,鬱鬱而終。

徐庶在忠孝上,選擇了後者,但卻逼死了母親,成了大不孝。如果他不患得患失,他和他母親的結局可能都會好些。

世事如庭前花,花開亦有花落,趨炎雖“暖”,但暖後會更覺嚴寒之威。古人雲:“勿睹天際彩雲,常疑好事皆虛事;再觀山中古木,方信閑人是福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斧必伐之,則此木必長於眾目所矚之處。隻有藏於深山之中,自生自長,無人利用,最後倒成了一株珍稀的古木。得失之間,又何必錙銖必較呢?它們原本就是對立存在而又互相轉換的。

更何況人世間的世態炎涼是“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既明白此,患得患失,就是一種毫無意義的人生態度了。

後羿射箭

古代夏朝的時候,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後羿。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立射、跪射、騎射樣樣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幾乎從來沒有失過手。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對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從左右的嘴裏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後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後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他那爐火純青的射技。

於是,夏王命人把後羿找來,帶他到禦花園裏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著說:“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後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麵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後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後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後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後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後羿收拾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手下道:“這個神箭手後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百中,為什麼今天跟他定下了賞罰規則,他就大失水準了呢?”手下解釋說:“後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看來一個人隻有真正把賞罰置之度外,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啊!”人生幸福在於內心的寧靜自守,擺脫物欲的束縛而恬淡自安,怡然自得。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通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 )可見人生的幸福不在於聲色之娛,而在於知足知止,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

從變化、超越的觀點看問題,人生的禍福、得失等等,都是暫時的,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的。永不知足地去追求這種變化無常的東西,最終是爭而不得,反受其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