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到了六月中旬,世子朱高熾和他的三弟朱高燧回來了,隻有次子朱高煦沒有回來。原來燕王三子到京參加祭典後,齊泰果然建議朱允炆把燕王三個兒子都留下。但黃子澄卻不同意,他認為這樣會打草驚蛇。不如放王子回去,使燕王不發生懷疑,這樣便於行事。兩人爭執不休,後來王子們的娘舅魏國公徐輝祖提出個折中的辦法,讓三個王子留下一個,回去兩個,即把二王子朱高煦留了下來,名義上是舅媽舍不得讓他走,實際上,是當作人質扣了下來。
不久,朱高煦卻偷偷地跑了回來。這朱高煦雖然隻有二十歲,不僅武藝高強,而且還頗有心計。他被舅父徐輝祖留下,心裏便明鏡似的,這是押起來當作人質了,心裏十分氣憤。但表麵上,他卻不動聲色。時間一長,監視他的人也便放鬆了。一天中午,他從馬棚裏把徐輝祖騎的那匹白龍馬偷了出來,單槍匹馬,日夜兼程,便跑回了家裏。
頓時,朱棣憂喜參半,見到兒子回來,他心花怒放;可是,另一方麵,對手們會不會乘機下手呢?
他沉思良久,終於計上心來,立刻裝起瘋來,披頭散發,跑到大街上,狂呼亂叫。王府的侍衛們要扶他回去,他就亂打一頓。餓了,他就跑到飯攤上,拿起食物就吃。困了,他躺中牆角上,“呼呼”地大睡。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很快,燕王瘋了的消息便於家喻戶曉了。燕王一到大街上,成群的孩子圍在他身邊,向他身上吐口水、扔石頭的,他什麼都不在乎,嘻嘻哈哈的。他從飯攤上搶來食物,跟孩子們一塊吃。孩子們你爭我奪,亂成一團。食物的錢過後自然由王府的人一分不少地送還。飯攤的主人樂得讓他們搶去。有時,朱棣又不讓小孩子跟著了,趕著他們滿街跑,大街上亂哄哄的,連車馬都不能通行了。有時朱棣還從牆邊撿起一撮狗屎,放在嘴裏吃起來,不但不嫌臭,反而吃得津津有味。
全北平的人都認為燕王是真瘋了。但張、謝二人終究不放心,他們借探病為由要到王府去親自看一看。正是盛夏時,火辣辣的太陽,坐在屋裏都汗流浹背。可是,他們看到燕王坐在火爐旁邊,身上圍著棉被,嘴裏還喃喃地叫著:“好冷、好冷!”張昺和謝貴這次親眼看見燕王的情況,也認為是真的瘋了。他們告辭了,可是,陪同他們的王府長史萬誠,悄悄地告訴張、謝:“二位大人不要讓燕王騙了,他的這一切都是假裝的。”這時,一件意外的事發生了。燕王府的百戶鄧庸,奉命到南京呈送燕王有病的奏章。齊泰傳訊了鄧庸,加以嚴刑拷打。鄧庸受刑不過,隻好把燕王府裏私造兵器、操練壯丁的情況,供了出來。消息傳到朱棣耳中。他立刻把姚廣孝和尚、張玉和朱能等智囊請來,研究對策。
不久,燕王便被逼上“梁山”,率領大軍向南京發起攻勢了。經過激烈的較量,他終於大獲全勝,奪取了天下。
狄仁傑與婁師德
人生在世,常常會遇到令人十分苦惱的境況,如無法自明自己的時候,或無須、不值得為自明自己花費太多精力的時候,要能夠學習等待,學習忍耐,不要玉石俱焚,不要糾纏不清。
唐代蘇州寒山寺的兩位名住持寒山與拾得於此有過一番很精彩的對話。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了如何結局?”這可是爐火純青的忍耐藝術了。雖然這種忍耐是消極避世的方法,但“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卻別有一番正氣在,包含了一種俯視人生的姿能,和清冷於榮華紛利的風骨。
據《舊唐書。婁師德傳》記載,婁師德是一個既有學問又氣量寬宏的人,名相狄仁傑就是他舉薦的。但狄仁傑入相後,並不知道這件事,還因為看不慣婁師德而經常排斥他,以至於到後來婁師德隻好出京城而遠到邊地去任職了。
武則天知道後,就拿出往日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表章給狄仁傑看,說你怎麼這樣對待有恩德於你的人呢?
狄仁傑看了,大為慚愧,說:“啊呀,他從來也不與我辨是非,也不對我說這件事,我受婁公如此包涵還不知,我比他真是差得太遠了!”婁師德為朝廷的重臣幾十年,謙恭勤謹,從不懈怠,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在矛盾重重的中樞機構中從未有過幫派之爭,也未有大起大落的經曆,始終受到眾人的推崇,這與他穩重的處世風格是不無關係的。因此,適當的容忍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正是一種智者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