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則全
春秋時期,齊國攻打宋國,燕昭王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了張魁。燕昭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氣憤,就召來有關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攻打齊國,給張魁報仇。”大臣凡繇聽說後謁見燕昭王,勸諫說:“從前認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當您的臣子。現在看來您不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辭官不再當您的臣子。”燕昭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凡繇回答說:“鬆下之亂,我們的先君不得安寧被俘,您對此感到痛苦,但卻侍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如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攻打齊國,這是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凡繇請燕昭王停止出兵,燕昭王說:“那應該怎麼辦?”凡繇回答說:“請您穿上喪服離開宮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謝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們的使臣呢?隻有燕王的使臣獨獨被殺死,這是我國選擇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夠讓我改換使臣以表示請罪。’”燕昭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見,又派了一個使臣到齊國去。使臣到了齊國,齊王正在舉行盛大宴會,參加宴會的近臣、官員、侍從很多,齊人讓燕昭王派來的使臣進來稟告,使臣說:“燕昭王非常恐懼,因而派我來請罪。”使臣說完了,齊王又讓他重複一遍,以此來向近臣、官員、侍從炫耀。於是齊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訴燕昭王,讓燕昭王返回宮室居住,表示寬恕燕昭王。
由於燕昭王委曲求全,為攻打齊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時間不長,燕國就變得兵強馬壯,國家繁榮昌盛。燕昭王認為時機已到,於是準備出兵攻打齊國,後來燕國在濟水一帶打敗了齊國。
試想,如果當初燕王逞一時之氣,在沒有充分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匆忙攻打齊國,可能早就成為齊國刀俎下的魚肉了。因咽不下一口氣而亡國喪生,豈不抱恨終身!
與其采取直線的生存方式,倒不如遵循曲線的生存方式。例如,如果我們在前進時碰到了障礙,要想順利地向前,就必須先撤退。“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的大意是,委曲的狀態反而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反而可以伸長;低陷才可以裝滿水;破舊反而可以生新;不刻意追求反而可以有所得;追求太多隻能徒增煩惱。這便是老子柔軟且強韌的處世哲學。這種做法並非是一種失敗主義,而是一種曲線式的生存方式。這是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策略,就像彈簧縮在一起,其間卻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一個人處事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切忌心高氣傲,眼裏容不得沙子,否則隻會貽害無窮。
“忍”字當先
富弼是北宋仁宗時宰相,字彥同。年輕時有人罵他,他像沒聽到一樣。有人說:“罵你呢!”富弼說:“是罵別人的吧!”那人又對他說:“指名道姓地罵你,怎麼會是罵別人呢?”富弼道:“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告訴他的這個人十分慚愧。
富弼當了宰相後,對子孫們說:“‘忍’之一字,是辦好一切事情的竅門。和睦親族,要特別注意忍字。如果在清正節儉之外再加一個‘忍’字,那麼有什麼事情不好辦呢?大凡朝廷用人,專看才德,惟獨在任用宰相時,又要看‘相度’二字。所謂相,是地道,也是婦道。
土地要容納萬物,婦女以忍耐持家。如果不忍,便像佛家所說的‘是蟆祥’那樣,一跳就倒了。”富弼的為官之道,有點像蘇轍的為官之道,明哲保身,以忍為上。中國封建社會,此類人不少,五代十國時的馮道,也是此類人物。甚至清朝的曾國藩官居要職,也一再教導子女們在鄉下不要惹事。他還要求子女們走路要穩重,說話要慎重。
這故事告訴我們:向來為人所輕視的“忍氣吞聲”具有極大的妙用。有些狡猾的人,往往故意用種種狡計,使你大發脾氣,你一發脾氣,便做出種種不合理的事,這結果無異使你自投圈套,自討苦吃。
在一個不易發怒的人麵前,更不可發怒,否則你一定將遭遇無法挽回的難堪。同時如果你欲製服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低聲下氣”更好了。這在孫子兵法上也有一招,叫做:“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