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第三十六計豁達人生(1 / 3)

據巴黎的一家報紙透露,1980年,裏根當選為總統,前任總統卡特離開白宮之際,曾給他三封信,一再告誡裏根不要輕易拆開,隻有施政處於危難關頭時,才可按序拆開,細心的前總統還給這些信加了編號。裏根把卡特的話當成一個善意的玩笑,並未在意。

1982年,美國經濟狀況出現了嚴重滑坡,國內局勢緊張,情急之中,裏根猛然想起前任的囑咐,馬上找出那些信,並且拆開了第一封。

第一封信隻有兩個字:“罵我。”

接著,裏根在各種場合責罵前任,明確地將美國經濟不景氣的現狀歸咎於前些年政策的諸多失誤。不過,裏根信心十足,說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挽回敗局。裏根富有煽動性的演說,讓美國公眾信服,國內局勢很快安定下來,經濟形勢慢慢好轉。裏根的聲望與日俱增。

時間進入1984年,這是裏根執政的中期,也是關鍵時期。這時,美國政府被巨大的財政赤字困擾,舉步維艱,國會的責難之聲不絕於耳,裏根無計可施,再次處於危難中。這時,他趕緊找出第二封信。上麵隻有三個字:“罵國會!”這一次,裏根曆數國會事事都插一手,阻撓他執行緊縮政策,以致出現這種巨大赤字的不堪局麵。裏根言之有理,美國國內對他的批評勢頭開始減緩,轉而怪罪國會。

而最精彩的是第三封信。1986年11月,裏根不經國會批準,暗地向伊朗出售了一批先進武器,並將所得美元盡數用於支持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裝。這件事影響深遠,國內大嘩,裏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第三封信給了他一個意料不到的答案:“為下任總統準備3個信封。”人生需要奮鬥進取,也需要豁達超脫。

蘇軾的豁達

中唐以後,禪宗興盛。中國的士大夫們一方麵奉行儒家入世經世的精神,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另一方麵又依靠禪學“持其善心”,“奪其浮想”,獲得心理上的寧靜和平衡。這樣,便把入世和出世溝通聯係起來,形成了一種既積極進取、又豁達超脫的處世態度。一方麵堅持經世濟民的理想,完成對社會的責任,不悲觀厭世,浪費生命,同時又淡泊自守,對人生的榮辱得失采取超然自適的態度。

這種處世態度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其實際運用則為得失無謂,寵辱不驚,隨緣運用,順應自然。許多知識分子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以此作為精神支柱,始終對人生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蘇軾可算這方麵的代表性人物。他有經世濟時、仁政愛民的執著追求,又有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曠達情懷。他仕途坎坷,在以王安石和司馬光為代表的新舊兩黨鬥爭中備受打擊。元豐二年(1079年),他因做詩諷刺新政,被捕入獄,幾至於死,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公元1094年,他又被貶至惠州(廣東惠陽)和瓊州(海南儋耳)。

盡管人生道路坎坷不幸,蘇軾始終保持曠達樂觀的精神,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追求,辦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並在文學領域取得了多方麵的傑出成就。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也真實生動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他被貶黃州途中,寫了《梅花二首》,其中有句雲:“幸有清溪之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他被貶惠州時,寫了名篇《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後來再貶至瓊州,又寫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從京城貶至地方和邊遠地區,在一般人看來自然是人生中的重大打擊。蘇軾卻能泰然處之,並從山水風物中獲得生活的信心和樂趣,其曠達豪邁的胸懷可見一斑。

蘇軾的一些寫日常生活的作品中反映了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定風波》就是一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睛。

這首詞通過途中遇雨的日常生活事件,寫作者的人生感悟。遇到自然界的風雨,可以吟嘯徐行,泰然處之,隻要有灑脫的心境,便會“也無風雨也無晴”。對於人生的風雨也不妨以這種態度對待。隻要保持超脫豪邁的情懷,便可在人生浮沉的劫難中怡然自得、“一蓑煙雨任平生”了。

以豁達態度對待人生逆境,是一種有廣泛實用價值的處世智慧。和自然界一樣,人生總會有風雨,有坎坷,有挫折。隻有具備“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胸襟,才能任人生風雨穿林打葉,仍然吟嘯徐行,對人生保持熱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