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第三十六計豁達人生(2 / 3)

掉到井裏的驢子

古時候,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想救出驢子,但幾個時辰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嚎著。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

於是農夫便請左鄰右舍來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

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

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頤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冥冥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泥土堆上麵!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麵去!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隻要我們鍥而不舍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裏,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本來看似要活埋驢子的舉動,由於驢子處理困境的態度不同,實際上卻幫助了它,這也是改變命運的要素之一。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麵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

哭羊失鹿

古代的時候,一個獵人帶兒子去打獵,在林子裏活捉了一隻小山羊。兒子非常高興,要求飼養這隻小山羊,父親答應了,將獵物交給兒子,要他先帶回家去。

兒子挎著槍,牽著羊,沿著小河回家。中途,羊在喝水的時候忽然掙脫繩子,小獵人緊追慢趕,最終也沒有抓住,到手的獵物就這麼飛走了。

小獵人既惱火又傷心,坐在河邊一塊大石頭後麵哭泣,不知道如何向父親交代,滿腔懊悔。

糊裏糊塗等到傍晚,看見父親沿河流走來了。小獵人站起來,告訴父親失羊一事。父親非常驚訝,問:那你就一直這麼坐在大石頭後麵嗎?

小獵人趕忙為自己辯解:“我沒能追上它,也四處找了,沒有蹤影。”父親搖搖頭,指著河岸泥地上一些淩亂的新鮮腳印:“看,那是什麼?”小獵人仔細察看後,問:“剛剛來過幾隻鹿嗎?”父親點點頭:“就是!為了那隻小山羊,你錯過了整整一群鹿啊!”俗話“拿得起,放得下”,頗有點辯證味兒,對於我們做人來說也是極富於啟迪意義的。所謂“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躊躇滿誌時的心態,而“放得下”則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難或者辦事不順暢以及無奈之時應采取的態度。

一個人來到世間,總會遇到順逆之境、遷滴之遇、進退之間的各種情形與變故的。歌德說得好:“一個人不能永遠做一個英雄,但一個人能夠永遠做一個人。”這裏,“做一個英雄”,指的便是“拿的起”時的狀態;而“做一個人”,便是“放得下”時的狀態了。說到底,如何對待這“放得下”,才是真正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英雄氣概或者勝者風範的重要標尺。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這樣一種心境,就能對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輕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

“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將“戲事”與“真情”區分得十分分明。所謂“戲事”,就是指那些能拿得起、也該放得下的事;能做到如此隨和且隨緣地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利害得失與禍福變故,一個人豈有不會“道我贏”之理?

沉沒成本

我國著名女棋手諸宸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文章寫得很好,繪畫也有一些功底。她說:“棋手要下好分內的棋,這是職責;棋手又要下好分外的棋,這是人生。”因此,1995年,當清華大學的大門對諸宸敞開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文係。後來,她又帶著4年的中文學分,轉到了經濟管理係。可以說,諸宸走得一路風光,似乎有點太順了。也許,上帝因此想送她一塊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