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智慧。已經有科學家嚴肅地指出,過度的勞碌不休會阻滯個人智慧的良好發揮;而與之相反的,悠閑有時卻是智慧的朋友。所謂的“業精於勤荒於嬉”並不完全正確。所謂的“不假思索”在很多情況下完全靠的是習慣與經驗,於思考、於智慧本身則無所裨益。悠閑卻不一樣,悠閑是思考的好時光。當手腳的忙碌暫時舒緩以後,大腦就可以更安靜地思考。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有一次深夜到實驗室去查看,看到一個學生在忙著做實驗。盧瑟福問學生:“你在忙些什麼呢?”學生回答:“在忙著做實驗。”盧瑟福又問:“上午在做什麼呢?”“也在做實驗。”學生回答。“那下午呢?”學生又告訴老師:“還是在做實驗。”這位學生以為自己這麼努力,老師一定會表揚自己。但是老師卻皺起了眉頭,問他:“那你什麼時候才有空思考呢?”學生被老師的問題問住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悠閑的時間裏,大腦可以用來靜靜地思考。科學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忙碌之後的悠閑是創造的黃金時間。阿基米德定律產生於浴盆,蒸汽機關鍵設備的發明構想是瓦特在草坪上散步的時候得到的。許多文學創作也是這樣,高爾基在劇場、屠格涅夫在旅遊途中,產生了創作的靈感。
悠閑中更可以細細地品味人生、反思自我。當一個人忙忙碌碌地朝著一個目標前進的時候,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地為事業奮鬥的時候,他一定無暇細品生活的滋味,無暇細想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無暇細想這條路上的成敗得失。人隻有在一定的悠閑狀態下才能站在一種比較超然的高度回首人生、總結人生、觀照人生,去發現人生路上的美好,去洞察人生的種種缺憾,使自己更加成熟。
人生是一個物質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精神過程。一個會生活的人,必定會自覺地按照生活本身的辯證法生活。他一定會緊張地忙碌,也一定會適時地休閑。他的生活有張有弛,即使在很忙碌的時候,也會忙中偷閑。人的生活應該像首詩,像首樂曲,既有節奏快速的片段,也有舒緩優雅的章節。
微笑,是通行世界的vip(3)
不少城市白領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整日裏在公司忙忙碌碌的,這邊的工作還沒有完成,那邊的工作任務又分派下來了。麵對堆積如山需要處理的文件,在心情煩躁的時候,真想把這些文件撒得滿地都是,才能稍稍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麵對著永遠幹不完的工作、任務,有時候真的想什麼都不管了,拋下手頭的工作出去散散心。其實當你麵對沉重的工作任務感到精神與心情特別壓抑的時候,真的應該出去散心、休息。一方麵,從搞好工作的角度講,專家指出,當你心情煩躁、不安、沮喪的時候,也是你工作上出錯率最高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腦力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就像一張弓一樣,再輕輕拉一下說不定就會折斷。這個時候就應該放下手頭的工作,做一些你認為能放鬆自己的,與工作無關的事情,當你感到身心的疲憊感已經逐漸消失,心情已經比較輕鬆後,再回到工作中去。這時,你會覺得處理起手頭的事務來比以前得心應手,效率也會明顯地提高。
有句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麵,從你自身的角度考慮,當你麵對讓你喘不過氣來的工作壓力並感到心情煩躁,甚至有一種莫名的發泄欲望時,也許就意味著,你到了必須采取措施去緩解這種壓力的時候了。如果你還是一如既往地忍耐忍耐再忍耐,那麼,你的不滿情緒就會像地氣一樣逐漸地儲存起來,並且不斷地加大壓力,當這種壓力加到了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突然來個總爆發。你的心理壓力的總爆發會嚴重地損害你的心理健康,可能會使你精神失常。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所以在工作過程中當你感到心情煩躁,並且確信,這種不好的心情是來自於對工作壓力的不滿時,你不妨采取放鬆自己的辦法,慢慢地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從而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該放鬆時就放鬆,不要總是牽牽掛掛。撇下手頭的活兒,好好放鬆一下,去釣魚、去爬山、去觀海,確實能夠消除我們工作中緊張的情緒與心理壓力。放鬆也如前所說,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方法,也是保證自己身心健康的一種必要途徑。然而,這隻是就徹底地放鬆自己而言。該放鬆時,你應當學會轉移你的注意力與興趣。去釣魚時,多想想如何選址,該帶哪些漁具等等;去爬山時,多想想該約哪些夥伴,去爬哪座山,還需要哪些裝備等等。這個時候,最大的忌諱莫過於你已經放下了手頭的工作,腳已經邁出了辦公室的門,而心裏念念不忘的卻還是這項工作究竟該如何去做,明天可能還會有多少活兒要幹等等。一想到這些你便會頓感遊興索然,不但真正地耽誤了你的工作進度,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你的焦慮程度非但不會減輕,反而會加大。要是那樣的話,你還不如不去“放鬆”呢!
別讓貪心害了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