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特別應該提示的是:自然事物的“度”的把握,與社會的人生之“度”的把握相較,後者更難把握。特別是涉及功名利祿之類的“度”,人們往往很難做到“旁觀者清”。對有些人而言,權力、錢財、美色,是他們永無止境的欲望和追求,結果往往自食苦果。而另一些人則對這些東西敬而遠之,不忘用謹慎小心與自我反思的武器來羈束它,結果快樂常伴身邊。前者沒有辨清孰重孰輕,後者乃大智之人,因而他們得以保持人生完美,令人仰慕。春秋時期的齊國人晏子,就是這樣一位在錢財等方麵善於把握“度”的人,所以他給後代留下了“大智者”的美名。
晏子名晏嬰,足智多謀,是春秋時齊國有名的大臣。
那時候,陳國和蔡國日趨沒落,朝不保夕,晉國也是危在旦夕。而齊國靠著晏子的智謀,國力漸漸強盛起來,經濟繁茂,物資充足。在這種背景下,齊景公就想稱霸各諸侯國,但要讓美夢成真並非易事,首先必須要使強大的楚國俯首稱臣,聽命於自己。但須如何才能如願呢?
於是齊景公派晏子到楚國去,打探楚國的虛實,摸清楚國的底細,以便瞅準機會對其實施攻擊,一舉成功。
楚靈王並不重視齊國,自然也就不把他的使臣放在眼裏。他聽說晏子要來楚國,就對大臣們說:“晏子在齊國名氣不小,膽識過人,天資聰明,但是他長得很矮,隻有三尺多高,你們何不動動腦筋,想點法兒出出他的醜,也好滅滅他們齊國的威風。”
於是,有的大臣讓士卒在城門邊挖了一個三尺多高的洞,把城門關了準備讓晏子鑽洞入城。
而意想不到的是,當守城侍衛要晏子從這個小門進去的當口,晏子卻冷冷一笑說:“這不是城門,而是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會鑽狗洞。我是來楚國呢,還是來到狗國?請你們說說吧!”
晏子的這番話說得那些衛士麵紅耳赤,而那些在城牆上等著看笑話的大臣們,都感覺無地自容,隻好命令衛士打開城門,請晏子進去。
楚靈王借晏子拜見之機,還企圖想羞辱他,就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齊國沒有能人似的,十分輕蔑地哈哈笑道:“我怎麼也弄不明白,你們齊國為什麼派你這樣的人來當使者呢?”
晏子聽了這句挑釁性的話,絲毫沒有感到窘迫,仍是那樣鎮定自如,定定地望著楚靈王,說:“我們齊國派遣使者有一個規矩,才華橫溢的人,出使那些仁義的國家,平庸無為的人,派到那些昏庸無道的國家。所以,我就被派到貴國來了。”
楚靈王被其貌不揚、卻充滿智慧風采的晏子弄得十分尷尬,但是他依然想挖空心思捉弄這個伶牙俐齒的使者,於是又導演了一幕滑稽可笑的醜劇。
楚靈王與晏子對飲之際,兩個武士突然押著一個囚犯進來。
楚靈王佯裝不知其故,厲聲喝道:“你們真是大膽,竟敢把犯人送到這裏來,究竟想幹什麼呢?”
一個武士戰戰兢兢道:“我們抓了一個闖進宮廷的罪犯。”
楚靈王喝問:“犯人是哪個國家的?”
那武士答道:“這犯人是齊國人,偷了我們楚國皇宮的東西,被我們當場捉住了。”
楚靈王一陣大笑,早忘了先前的難堪,也忘了晏子的厲害,似乎對於今天的一切難堪都報複了一樣,於是怪腔怪調地向晏子問道:“請問名不虛傳的使臣,你們齊國人都很善於偷東西嗎?”
晏子的心裏早有應對的計策。他以一種有力而幽默的語氣說道:“大王,你沒有聽人說過嗎?橘樹種在淮南,結出來的橘子又大又甜,可是種到淮北,就會結出又小又酸的果子。原因何在?這是因為兩地的水土不同啊。人也是如此,我們齊國人在齊國好好的,個個知書達理,一到你們楚國就變成了盜竊者,這也許是我們兩國水土不同的緣故吧!”
三番五次企圖捉弄晏子的楚靈王,到頭來卻是弄得自己灰頭土臉,不得不對晏子另眼相看。
在楚國,晏子通過耳聞目睹,對楚靈王的狂妄自大以及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虛弱一清二楚,從而為齊攻楚提供了準確的情報。
晏子回到齊國,向齊景公彙報了楚國的狀況以及自己對楚國目前形勢的看法和策略建議。他認為,趁楚靈王萬般驕橫、目中無人,朝中又沒有頭腦清醒、才能出眾的大臣之絕好時機攻楚,必定能穩操勝券。
萬事皆有度(2)
齊景公認為晏子所言極是,於是很快發兵征討楚國,幾乎屢戰屢勝,奪取了楚國許多城池,最終達到了削弱楚國國力、稱霸諸侯的目的。
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晏子使楚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