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統計顯示,在美國社會中,一對夫妻一天當中隻花12分鍾進行交流和溝通;一周之內父母隻與子女相處40分鍾;約有一半的人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時間的危機實際上就是感情的危機。每個人每天好像都在為一些大事瘋狂地忙碌,然後疲憊不堪,沒有時間顧及其他。每個人都在勞動、都在創造,但生活真的變好了嗎?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納已經證明,財富是衡量幸福標準最差的辦法之一。人們並沒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變得更幸福,相反地,物質的進步有時反而使人作繭自縛。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已經成為許多工作不可缺少的幫手,但如果每天的工作都要麵對源源不絕的電子信息,就很可能令人產生“信息疲乏並發症”。許多企業界的經理和信息業的工作者抱怨,每天必須接聽的電話和必須處理的電子郵件,造成他們精神上莫大的壓力,“信息疲乏並發症”甚至會造成長期失眠,嚴重影響健康。至於伴隨文明發展而來的噪音、汙染等問題則更是人盡皆知的了。
但是,許多人在這樣的生存空間下感到“習慣”。習慣控製著我們的生活:你習慣每天早上7點起床,早餐的食譜基本是固定的;之後瀏覽固定的一份當天報紙;之後準時上班,不會注意沿途新開的商店和重新修整的草坪,想的是今天的工作時間表,從不遲到;工作更是一些例行公事和慣例的做法,包括與下屬吃飯,與客戶吃飯,與公司的經理共進午餐等等;回家後的事情也是固定的,甚至與丈夫的性生活的習慣和姿勢也是多年不變的。
換個方式,開始心呼吸(3)
習慣固定了人們的思考模式,使生活成為機械化的程序,結果是複雜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情。你有了固定的軌道和角度,可能隻對自己的觀念感到愉快,無法接受別人的或者新的觀念。
習慣性情緒越多,個性也就越萎縮,從而逐漸失去創新的想法和動力,使我們成為受習慣支配的機器。
在習慣的支配下,我們對這個嘈雜的世界、混亂的時空沒感到有什麼不對勁,也許隻有到臨終的時候,才會悲哀地發現,自己的一生,原來是這麼的不幸福。
人生得意須盡歡
早在1732年,哲學家托馬斯·富勒就寫過:“滿足並不在於積累更多的燃料,而在於多帶走一些火。”這句話是勸人老是發火、生氣。脾氣暴躁真是一種很令人討厭、很具破壞性的病毒,它幾乎影響到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
富勒的話告訴我們,不要太看重外在的物質和現象而忽視了內心的真正需求。不要讓那些不愉快的情緒所羈絆,現在就把那些可能給你生活帶來快樂的事情做了吧,比如去說未曾說出的話,或者買個更舒適的汽車。雖然人們總是在“當我……實現……”或“當……變好”或“當……成功”、“我就要……”而事實上,當目標真的實現以後,你就會發現又有新的期望和新的煩惱出現。如果你把可以帶來快樂的事情總是放在一些“實現”、“變好”、“成功”之後,你就永遠得不到快樂和滿足。
將今天變成簡單而又滿足生活的第一天。不再遵循“當我實現……時”,煩惱就會消失。每天追求這些、追求那些,永遠都得不到滿足。最重要的是別和自己過不去,自己想做的該做就做,讓自己的腦子得到一點寧靜。
打開另一扇門
生命永遠不可能再回到起始地點、起始時間,變是宇宙間最恒久的規律。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隨著時光流逝,沒有一樣東西會停留不前,我們必須接受一切變化。
琳達的丈夫要調到距她的親友千裏之遙的一個城市去,這即將麵臨的變化令她非常沮喪,她認為自己將無法適應新環境,因此激烈地反對丈夫接受新職務,甚至暗自希望丈夫不要帶她一起去。後來有一位朋友勸服了她,說太陽雖在一個生活領域落下,卻會在另一個生活領域升起,她才決定盡可能地去接受這個改變。
為了交新朋友,她參加了繪畫班。在繪畫班裏,她顯露出她從沒想到自己所具有的才華。不久之後,她們的老師籌備了一次畫展,琳達的作品竟然大受歡迎,從此許多人向她求畫,委托她畫海景,她很快就成為水彩畫家了。“我當時多麼幼稚可笑,”她寫信給她母親說,“這次改變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發揮出自己可能永不會發現的才能。”
假如我們學會欣然接受變化,從中求福,對眼前的種種難題和煩惱就能處之泰然,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會過去”。
記住,一扇門如果關上,必定有另一扇門打開。
伊莉莎白·康妮學到了我們所有人遲早都要學到的事情,這就是我們必須深知覆水難收的道理: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才能決定我們的感覺。
那一天,伊莉莎白·康妮接到國防部的電報,說她的侄兒——她最愛的一個人,在戰場上失蹤了。
康妮一下子心煩意亂,寢食難安。過了不久,又接到了陣亡通知書。此時,她的心情無比悲傷。
在那件事發生以前,康妮一直覺得命運對自己很好。她說:“偉大的上帝賜給我一份喜歡的工作,又讓我順利地養大了相依為命的侄兒。在我看來,我侄兒代表著年輕人美好的一切。我覺得我以前的努力,現在都應該有很好的收獲。”然而,現在卻來了這樣一份電報,她的整個世界都被粉碎了,她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活下去的意義了,她找不到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她開始忽視她的工作,忽視她的朋友,她拋開了生活的一切,對這個世界既冷淡又怨恨。“為什麼我最愛的侄兒會死?為什麼這麼好的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生活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為什麼讓他死在戰場上!”她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