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合理的發展與展示空間。當時尚趨求心理得到滿足,對於時尚的趨求就會逐步消退。
時尚趨求是有規律可尋的。一般來說,經曆“感知一趨求一流行一消退”之後,一種時尚趨求就會被另一種時尚趨求所代替。隻要依循規律、注意引導,青少年的健康時尚心理會得到高品位發展。反之,一味粗暴地禁止,難免產生逆反心理。
?心理契約
這是班級群體心理中的連鎖現象。連鎖是構建良好的群體所特有的心理鏈索係統的一種特征,即形成心理契約。正常的心理契約是人際較強凝聚力與親和力的體現。這裏是指班級中個別群體發生非正常的連鎖現象,即群體中學生形成一種“契約”關係,與班級其他學
生不交往、不溝通、我行我素,導致整個班級處於分裂狀態。這種心理契約關係的產生,可以是源於共同的愛好與情趣、相似的經曆、班集體中的地位,也可以是某一事件為契機帶來的。當這部分學生走到一起,共同的心理需要就畸變為內部規範來製約彼此的言行。這樣,心理契約就形成了。嚴重的心理契約會蛻變而導致小團體甚至團夥。心理契約形成之後,班級對它的心理影響力便日漸減弱。由於心理契約與班級規範不相容,便發生經常性的心理衝突。而“這一”群體中個體的心理契約一旦形成就難以消除,其原因在於這種契約關係能滿足“這”部分學生的心理需要,“這”部分學生也需要借助這種“契約”來與班級規範抗衡。因此,如果班級內出現了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契約,就預示著班級集體已無法滿足其某一方麵的心理需要了。
對於心理契約這類班級群體中的典型心理問題,處理的策略是:
(1)了解心理契約形成的原因與契機。深入、準確了解這一原因與契機,正確作出價值判斷,深刻反思班集體在心理需要滿足上存在的問題,這將能提高解決問題策略設計的針對性、有效性與科學性。
(2)組織豐富多彩的班集體活動:通過生動活潑、喜聞樂見、適合學生需要的班集體活動,來吸引學生參與並轉移其對心理契約的關注,以健康、充實的課餘生活來逐步疏離群體的契約化活動。
(3)推動群體合理化發展。促使已有群體的合理化,將其納入班級發展軌道。所謂合理化,就是班級安排適當的時間、空間活動,讓群體活動透明化、公開化、相互介入化,群體間相互切磋、展示,這都有助於心理契約的消除。活動一經透明,活動內容、方式一經合理,“契約”也就不複存在了。獲得對班集體的認同,就是群體走向健康發展的標誌。
?節假日綜合征
這是在節假日發生的、而在節假日後顯示出來的學生心智體力水平下降的現象。一般教師都會注意到,節假日後複課時學生作業完成的質與量都不好,上課的專注程度及反應程度都不如平常。有的教師將這一現象歸咎於學生貪玩,試圖用大量的作業來占據節假日時空,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為什麼學生在節假日中的表現與在校學習期間不同呢?
(1)學生的自控能力尚未充分、完全形成。自控是一種心理能力,其中主要是對心智、體力的預見性、自我行為水平的調控能力與對時間、事件的預知、管理能力。特別是對時間的管理,青少年還缺乏經驗的參照,例如對一小時、半天、一天等的長度與完成學習任務可
能性之間尚無規律性認識,因而無法準確管理。
(2)學生的身心活動水平在一周中呈現著周期性變化。周一到周五學習期間心智、體力消耗較高,產生的身心疲勞需要節假日的相應休息才能消除。節假日的調整為維持下一個周期的學習活動正常進行提供了保證。因此,當一周開始的時候,由於有較高的心智體力水平,學習效率呈上升趨勢,周二一周四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周五進入下一個調整期,即從學習活動轉向休閑活動,因而呈現不穩定狀態,學習效率下降,至周日下降至最低點並延續到周一。心智體力水平及學習效率的這一周期性節律已經大量的調查證實。
(3)班級教育要求還沒有完全轉化為個體的心理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如周一一周五)的學習活動很大程度還須依靠教師指導、督促,即學生的自控力小於教師的他控力。在節假日,教師的他控力或者說教育影響力一旦失去,學生個體的活動性便大大活躍起來,學生慢待學習任務也就不難理解了。而要使班級教育要求延伸至節假日,成為學生的穩定反映,可能需要講求教育要求的合理性、策略性與有效性。
(4)節假日活動指導的簡單化,是帶來節假日綜合征的主要原因。當周末班主任對學生所說的告別語僅僅是“節假日的第一件事是趕緊完成作業”時,這種千篇一律的節假日指導語隻會觸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學生回家的第一件事恐怕不會是做作業而是開電視機。適當的指導不僅使教育影響延續到節假日,而且培養起學生的自控、自主安排能力。
克服節假日綜合征的策略是:
(1)指導學生在節假日的休閑期內完成調整。這就是合理安排玩樂與學習,逐步使學生學會玩樂、學會學習。例如,給予時間管理的指導,讓學生獲得時間長度與學習任務量的體驗與經驗,逐步處理好時間與學習的關係。
(2)布置適量的作業與適度的作業難度。讓學生願意“接受”這一作業要求,關鍵是適量與適度。所謂“適量”,是指各學科作業總量要考慮學生年齡特點,考慮節假日用於學習的時間總量;“適度”,是指作業難度水平應保持中等水平,並且賦予其趣味性、發現性,最好與其節假日生活有某種相關。
(3)學校、家庭、社區聯手科學安排。學生的節假日生活需要全時空設計、調節,例如,“學校一家庭一社區”的聯手,就有可能避免教育影響“真空”。建立社區學習小組,教師或班主任給予適時地指導,常能有效解決失控問題。
(4)合理安排周期性學習活動的強度。周一一周五的學習期間應妥善安排學習與課餘活動,使學生有張有弛、有勞有逸。這樣可以避免由於學習期間過分繁重的學習壓力而導致節假日“瘋狂”玩樂的現象。“瘋狂”玩樂其實是一種對周期性學習的逆反、毫無節製的心理
宣泄,其直接後果是周一心智、體力水平的大幅度下降。
?羅密歐與朱麗葉現象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個青年。由於家族的宿怨與反對,使其愛情受到阻礙。然而這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愛戀,反而讓他們鋌而走險,於是演出了一幕讓人扼腕的悲劇。在社會心理學裏,把這種戀愛、婚姻中的反向心理活動,稱為“羅
密歐與朱麗葉現象”。這類現象在班級中亦時有發生。常常可以看到,男女生之間接觸多一些,往往被人說成“早戀”。於是班主任談話、家長教育、同學側目……一係列壓力施加之後,不但沒有使問題得到解決,當事者反而由正常接觸變為非正常接觸,從公開的變為隱蔽的,從傳言變為真事,有的甚至離家、離校出走,造成了令學校、家庭難堪的局麵。這種現象其實也是一種逆反心理。青少年時代是性發育快捷與性認識敏感的時代,性的發育引發了性的探究,男生與女生之間渴望彼此了解。了解自然就要接觸,聊天、玩樂這一切本來十分正常,與所謂“早戀”毫無關聯。另一種性覺醒期的表現是,男女生反而會疏遠。從兩小無猜到疏遠,證明性覺醒期到來。疏遠,是個體的保護性機製,是心理上接近的反向投射反應。切不可認為,接觸是不安全的,疏遠倒是安全的。表征雖不同,實質其實相同:
對這一心理現象的處理思路是:
(1)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坦蕩、公開、健康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男女生正常接觸。滿足異性之間的相互了解、關心、幫助、談話、玩樂的需要。有正常的時間、空間、機會、渠道,一般不太會發生傳紙條、說悄悄話、私下約會等情況:特別要注意不人為製造班級男女生之間的疏遠,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環境。
(2)正確對待男女生的傳聞:對於男女生之問過分親密的傳聞,寧可當其無不可信其有,寧可視作友情不可當作“愛情”,這樣既能防止對人的看法上產生心理定勢,捕風捉影地推測,又能把握工作的主動權,用平靜的心態對待傳聞,為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創設班集體活動
公眾條件。
(3)講求處理男女生問題的策略:確實出現此類現象,首先控製傳播渠道,不擴散;其次應“冷處理”,有意識地不予理會,既不作指名道姓的公開批評,也不作“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暗示;然後是了解情況,在啟發認識的基礎上要求其控製感情發展;最後是通過班級活動轉移其對彼此情感的過分專注,委以班級任務,使其在完成班級任務中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嫉妒心理
嫉妒也是群體中經常可以看到的一種心理現象。它屬於一種輕度憎恨的情感狀態,其內心的情緒狀態則都顯示出較高的焦慮水平,易發生在心胸褊狹、好勝心強的人身上。嫉妒會在以下四種條件下產生:A.條件與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居於優勢位置;B.自己所厭惡或輕視的人居於優勢位置;C.與自己同性別的人居於優勢位置;D.強於自己卻又愛炫耀的人居於優勢位置。A、B兩種情況不難理解;C說明嫉妒常發生於同性之間,異性之間則較為寬容;D是說比自己強的人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壓力,且又賣弄、炫耀,使人不能容忍。四種條件的共同點是嫉妒者處於劣勢位置,而被嫉妒者處於優勢位置,使嫉妒者心態不平,難以認同或接納:
嫉妒心理發生時的特征是:A.無端誇大其某一方麵不足;B.人、事、物之間的無邏輯性套用或關聯;C.缺乏真實性的評價或說一些諷刺、挖苦之類的話;D.說話做事衝動,有較深刻的焦慮。嫉妒心理會影響人的機體健康。經常發生嫉妒心理,則有可能轉化為一種心理疾患。
班級工作中正確處理個體間的嫉妒對保持班集體的穩定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建立健康的競爭機製,為每個學生參與競爭創設平等、公正的機會與條件。教師或班主任過於“垂青”某一個或某一些學生,即所謂“馬太效應”一經發生,就可能激活嫉妒心理,並使另一些學生疏離班級或教師。
(2)中肯評價班集體中的人、事。評價要中肯、恰如其分,就是避免教師或班主任個人的喜好或主觀色彩,對競爭中的優勝者的褒揚要切合實際、不言過其實,對處於下位的學生也予以充分關照或肯定。
(3)多元設計班集體活動。在班集體活動的組合設計中,同質還是異質分組很有講究。注意在班級活動中的不同性別組合,就可能避免同性組合由於嫉妒心理帶來合作上的不協調;氣質類型、活動水平有差異的組合也能避免過於接近帶來的嫉妒心理。
(4)提供適當的外在參照。構建適當的外在、外源性參照係,可以開闊胸襟與眼界。對於居前位的學生要讓其看到“山外青山樓外樓”,不斷提出新的努力目標;對於心胸褊狹的學生要讓其多參加班級活動,在活動中獲得和睦、寬容相處的心理體驗。
(5)注意嫉妒宣泄。嫉妒的極端宣泄狀態是人身攻擊。隻要處理得好,提供一定的宣泄機會就有可能不發展為極端狀態。例如,班主任同有嫉妒心理的學生談話,主要不是去批評,而是讓其具體講述事情原委,越詳盡越好。這種談話就是給了嫉妒者一個宣泄機會,隨著
談話具體深入,嫉妒者會因為自己的褊狹而覺得無味,這樣嫉妒情感狀態也就會解除了。
?“人格失落”現象
“人格”一詞有多種界定。這裏的“人格”,是指個人自覺意識到其主體地位、責任、義務等所表現出的做人的一種品位。人格決定了一個人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該做,一個人的人格品位常用“有無”、“高低”來評價。人格失落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人格的暫時性失落。這種失落絕不是喪失,而是某一情景導致人格被自我“遺忘”了,類似於進入“忘我”的境界。例如,在體育比賽中啦啦隊會忘情地喊叫,甚至做出失態的動作。這在理智的狀態下是絕不會發生的。表現在班級中,常常出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哥兒們行為。事過境遷,這些學生又會後悔自己言行的愚蠢。這種心理現象絕不是簡單的意氣用事,而是人格在衝突情景下的暫時失落。
人格失落往往會釀成很壞的結果。由於這種現象經常以一種隨機的形式突然出現,讓人猝不及防,這對有效控製其發生帶來很大困難。實踐中,許多班主任的做法是:
(1)解剖人格失落現象的危害。通過人格失落的事例,生動形象地喚起學生關注,並積累認知印記。在引起學生高度重視之後,就能使其經常在醒覺狀態而不是衝動狀態下理智地處理人際關係。
(2)加強責任意識及後果教育。規章、法紀教育,能使學生認識個人言行所要承擔的紀律、法律責任,以便審慎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各類事情或班級人際間、群體間的矛盾。後果教育,就是以行為的後果預示來警戒類似事件的發生。
(3)建立師生間和睦、相互信賴的關係。班主任應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學生遇事願意同班主任商量、樂意聽取教師的指導性意見。情感的紐帶也會使學生在突發事件到來時能夠理性、妥當地處理。
(4)設計合適的班集體活動。安排學生特別是讓有過人格失落體驗的學生作“現身說法”,能夠生動地起到舉一反三,教育全班的作用。這樣做,使學生在事態麵前有所顧忌。
?多米諾骨牌現象
這是群體性活動時,由於人員聚集、空間狹小、組織失控而可能發生的群體危機心理活動。傳播媒介報道學校集體性險情中相當數量的都與此相關。這類危機心理活動醞釀於危機到來之時,發生於集體活動之中。這種在特定的緊急情況下發生於封閉空間的、由於注意
趨向過於集中而導致行為趨向集中的現象,就是多米諾骨牌現象,也稱為通道現象或狹管效應。
學校、班級大都是集體性活動,教師應有發生通道現象的危機意識。造成這一現象的心理原因是潛意識支配下的緊急避險行為,這是人的本能。在這種本能驅使下,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集中於能夠使之規避風險的幾個現場通道:大門、樓道、橋梁等等。這類建築設施頃刻間承受數倍、數十倍的壓力,大大超過其承載能力而陷於癱瘓,或者人員自相踐踏、或者建築物坍塌,造成人員傷亡。這種危機心理活動的發生,從客觀上說是由於人員過於集中、空間封閉、通道過少。在這樣的條件下,人與人之間信息傳遞的速率大大加快,心理碰撞的幾率大大提高。因而一個信息(一句呼喚、一個手勢甚至一個眼神)能迅速地傳遞、擴散開來,在傳遞過程中信息很可能改變了原來負載的意義而失真,這就是危機源。另外,是否發生這類現象,也與空間的封閉程度有關。通道越多,危機越小;反之亦然。
由於通道現象會帶來巨大損失,因而集體性活動的組織者應悉心做好組織工作:
(1)日常應進行規避風險教育。通過這一類教育使學生獲得規避風險的知識與技能,形成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
(2)製訂群體性活動及公共場所活動的規範。對班級等人員集中的場所,製訂簡約、明晰的活動規範,以保證在正常與非常情況下有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