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3 / 3)

(3)提高危機事態的預見性。在班集體活動之前,對場地、通道進行認真調查、勘察,做到“胸中有數”;對活動過程隨時進行動態調控,防患於未然之中。

(4)設立專職活動調度人員。讓這部分學生佩戴醒目標誌,場地管理人員堅守崗位,不得離開關鍵部位,並注意信息的及時反饋。

?距離效應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在人際空間中的相對位置及由此產生的彼此聯係。這裏所說的“人際空間”是指社會活動中人們所形成的一種結構,例如上下級之間、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工作關係、親緣關係等等,也包括群體中人們所處位置的距離關係。距離效應,就是由於人們相互所處的位置切近而帶來的心理親和現象:在班級裏,同桌或前後左右的同學之間關係比其他同學要熟悉;在會堂中開會,素昧平生的兩個同學會因為相鄰而坐而熟悉起來;有鄰居關係的同學其關係也更為親近。這些都屬於距離效應。近距離的相處,增加了心理溝通的幾

率,心理相容度大大提高,心理親和性得到了改善。它可以超越諸如年齡、性別、地位、審美、觀念等界限,發展為親密的關係。

距離效應在心理學上不做“好壞”評價。但是,在班級工作中,這種因距離而產生的過分親和會成為孳生非健康群體活動的契機,因而也有必要引起注意。

(1)定期調整座位。這可以避免僵化的座位格局,擴大學生間的交往、接觸,建立廣泛而和諧的同學關係。

(2)組織跨組別活動。組織班集體活動時,對於活動單元的構成,要考慮不同座位、關係的學生組合,使不同組別的學生隨即組合起來,通過活動調整心理距離。

(3)評價注意距離效應。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應注意學生間的距離效應。由於外部刺激會在同一親和關係的學生中引起相同的心理反應,因而對中某一學生的表揚或批評,也就意味著對這一矩陣中的另一些學生的表揚或批評。這種效應使得外部刺激泛化了,有時會極大影響教師表揚或批評的效果,甚至產生嚴重的師生對立。

四、學習活動中的群體心理

如果說在學校裏,學習是學生的第一要務,課堂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場所,那麼,班級群體就應該是支撐學生有效學習的第一群體。誇美紐斯說過:“在學生方麵,大群的伴侶不僅可以產生效用,而且也可以產生愉快;因為他們可以互相激勵、互相幫助,一個人的心理可以激勵男一個人的心理。”

我們知道,班級是一個“學習集合體”。這個由相近年齡的個體構成學習集合體中的成員,在共同的教學指導者引導下,在相似的情境中,經曆著相同的學習曆程,並在這個曆程中通過完成相似的學習任務實現每個人不同程度的成長。這裏,班級就像一個特殊的“場”,它必然對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個體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首先是通過班級的學習風氣發生作用的。因此,穩定的、主動積極的、高效率的班級學習得益於班級良好的學習風氣。形成這樣的學習風氣,是班級建設的首要任務。由此,對於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來說,使這個班級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一旦學習風氣形成,學什麼、怎麼學就具有了可接受性、主動積極性,也就有了高效率學習的基礎。當然,這個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體師生的一致努力。

一個班級良好的學習風氣,應該首先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是多樣的。利用群體心理的原理來觀察、分析和處理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問題,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且已經日益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項要求。

一個班級良好的學習風氣,還應該體現在作為課堂教學延伸的課外學習活動中。我們從一疊作業中或許難以推斷一個班級群體的學習狀態,但是,它可以作為衡量一個班級學習風氣的指標。假設全班每次都能按時、規範地完成作業,至少可以表明“這一個”班級的學

習風氣是比較好的。

當然,從群體心理視角研究一個班級的學習,還有更多值得開發的空間,例如班級學習中不同個性學生的參與,使得個性的發展有了一個客觀的“度”,那就是能夠與不同個性的他人共同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指導班級學習時,既要考慮全班學生的共性特點,又要兼顧個體差異,采取最佳方式來營造學習氛圍,以促進不同個性特點與學習準備狀態的學生。G-M-蓋茲達等人指出。有效的教學指導不僅是指導學習,還包括提高學習能力,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鞏固其積極待人的態度,緩和焦慮感等等。

五、課堂教學中的群體心理

作為教師,最關注的莫過於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不和諧的音符讓人煩惱,如學生上課說廢話、傳紙條、戴耳機聽音樂、發怪聲等現象。麵對這些違紀的課堂現象,教師們采用了種種措施加以整治,但是收效甚微。學生群體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約束自身的行為,可是沒過多久又會犯“老毛病”,究竟該如何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呢?下麵這些教師的獨特做法,可能會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啟發:

(一)課堂裏的聲音

在現在的課堂上也許常常會發生這種現象,老師在上麵講課,學生們就在下麵說話,聲音此起彼伏。有些班級人數比較多,這樣一來,你放眼望過去甚至找不到哪個學生在說話,隻聽到嗡嗡的聲音不絕於耳。說話的同學少一點、輕一點,那麼他們的聲音還不至於影響老

師的上課,可是一旦這節課的老師好說話或者好脾氣,或者學生對這節課不感興趣,這時聲音可從四麵八方傳來,老師不免要停下來進行一番訓話,可是,老師停同學們的說話聲音也停,老師開始上課,下麵又冒出聲音來了,屢禁不止,嚴重影響老師的上課。

心理分析

課堂上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1.缺乏自控力。上課是學習的地方,是獲取知識的場所,但有的同學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他們把課堂當作個體之間溝通的場所了。想把彼此之間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覺得好玩好笑的話題及時地與別人分享,一味地滿足自身的需要。

2.個體與群體關係處理得不恰當。有些學生,隻想到滿足自己的需要,卻沒有考慮到這對群體可能會造成一定的麻煩。他們不能很好地處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沒有把兩者聯係起來;不知道自己是屬於這個班集體的,就必須要為這個班集體考慮。

3.跟不上教學進程。部分學生以前的基礎比較差,跟不上教學的進度,因而覺得這種課太枯燥,上課沒有樂趣,昏昏欲睡。可是不可以在課上睡覺,那隻能通過做做小動作、說說話來解除這種疲憊感。

4.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課堂能力。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他們一聽即懂,或者一看就明白,所以上課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感覺到自己已經明白了,不需要再繼續聽老師講課了。以為自己可以完全自學,覺得自己有時間來說話,這樣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學習。

教育指導

根據上述的分析,班主任可以發動全班同學,一起來想辦法。討論具有雙重作用:其一,可以集思廣益,把討論、分析的過程作為一次教育的過程;其二,對策出自學生,可以提高“認同感”,減少執行中的阻力。經討論,製定了以下措施:

1.加強溝通,讓學生每天有充分交流的場合與時間。由於現今很多同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工作很忙,往往交流不多,所以他們很喜歡在學校和同學說話。為此,在課後或午休時,盡量不安排集體活動,讓學生彼此說說話,滿足個人之間的溝通需要。

2.讓同學多參與到群體活動中,通過班會或班集體活動的形式,讓他們融入到班集體中,使他們明白個人和集體是必不可分的,個人的作為會影響群體。讓他們增強集體感,以群體的利益為重。

3.多關心學習上較弱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老師與同學對他們的幫助和關心。幫助他們回複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跟上全班的腳步,能在課上關注教學內容。這樣不僅有利於他們在課堂上減少說話,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4.對課堂教學進行一定的整改,使教學更有層次,也更有新意。層次教學可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作業的布置也要有一定的選擇性。同時不定期地介紹一些具有趣味性、邏輯性、思維性的問題,讓一些自我覺得能力很強、上課不需要聽講的學生可以有一定的興

趣,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有需要探索的地方,使他們明白學無止境,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提高上課的效率,減少在課堂上說話。

另外班主任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班級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一定要多關心班級,多了解學生的想法,建立長遠機製,對症下藥。

2.我們不可以強行抑製學生說話,這樣隻會把學生教育成一個個沒有思想、隻會乖乖聽話的學生,不利於學生的成長;要把消極的事物轉化成積極的事物,讓學生學會分辨,學會找合適的場所說話。

3.課堂產生的任何現象都是有原因的,我們不可以簡簡單單地以懲罰為手段進行教育,而是要知其因治其病,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給他們指引一條正確的健康的人生之路。

(二)紙條背後的秘密

一天中午,數學老師邊批作業邊說道:“你們班近期的作業情況不妙,越來越差,而且上課時有不少學生在傳紙條!”“真的嗎?”我說。“曆史課上也是的!”張老師湊上來插了一句。噢?!我吃驚不小。作為班主任,這可是失職。於是,語文課上,我特意觀察了一下:發現他們做筆記時,似乎挺認真的,然而發覺他們會彼此丟眼色。於是我故意轉身在黑板上寫字,好讓他們“有機可乘”,果不其然,猛一回頭,小輝正伸手接鄰桌一位女同學的小紙條。遭到我的突然“襲擊”,他倆一下子變得尷尬萬分。為了不影響正常的上課,我沒有吱聲,打算等課後再找他們來談心。

心理分析

經過與學生交流,我找到了“傳紙條”現象的群體心理動因:

1.“學樣”。用心理學術語,就是“從眾心理”,即眾人都在做、我也跟著做,並不去想該不該、好不好,並由此減輕來自群體的心理壓力。群體違紀,個體承擔的壓力要小一些。

2.“新奇”。這是對新異刺激物的敏感與趨向心理。“傳紙條”有別於私下說話,具有隱蔽性。當私下說話成為課堂違紀行為後,這種變相的上課私下說話的方式,因其新奇而迅速在學生中蔓延,成為群起仿效的對象。

3.“不由自主”。有的人有著易受暗示的心理個性,特別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當“傳紙條”成為眾人的一種行為趨向的時候,他就會自然受其暗示,你來我往。也傳起紙條來。

教育指導

根據以上分析,我製定了相應的班級工作策略:

1.淡化對“傳紙條”的關注。因為過多的關注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冷處理,要使這一事件在學生中由熱到冷,乃至淡而無味,以利於班級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

2.師生共同參與製定班級公約,暗示這種行為屬於違紀。人群中的交流是必須的,然而應注意時間、地點,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負麵影響。

3.增加課堂上的提問和討論,讓他們集中精力思考問題而無法分心,減少思想上開小差的機會。

4.提倡寫日記。由此產生的暗示效應可使學生想寫的驅動或衝動得到轉移,為他們設置傾吐內心衝動的載體,以期朝良性方向發展。

5.設計新穎、有趣的班會。傾吐是人保持健康、平衡心態所必不可少的。學生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很難獲得兄弟姐妹般的心理溝通,當他們把這種需求轉移到學校的同學身上時就很自然了。教師給他們提供交流的時間、空間、氛圍,避免在課堂上不合時宜

地寫與傳。

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班級中出現問題時,一般應從長計議。每一個群體都會把自己特有的印跡通過個體的自覺認同打在個體的心上,使個體的言、行、情、態甚至思維方式、氣度等都帶有群體的印痕。試圖用強製、命令的方式去消除群體影響是不明智、徒勞無益的,適應的方法是給予

群體以指導,促使其改善麵貌。考慮到學生中的群體心理的連鎖作用,讓“師一生”情結健康發展。

2.“傳紙條”並非都是消極的,關鍵看場合。如果提供合適的時間,一項消極活動就可產生積極的效應?我班的寫作水平總體提升,師生關係融洽、平等:這樣看問題,就突破了心理定勢。

3.課堂任何現象都是有原因的。切不可簡單以違紀來“框定”學生。切實從不同成因人手做好研究工作,“潤物細無聲”地設計好心理調適活動,才能產生預期的工作效果。否則,還可能擴大其消極影響,使學生經受更深的心理創傷。

(三)上課插嘴、頂嘴現象

都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理,課堂上唧唧喳喳煩個不停,無論是低年級的學生,還是高年級的學生,一堂課下來沒有幾分鍾是安靜的。仔細想想,有些學生確實是無理取鬧,但有些學生確是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話題經過思考了之後,才控製不住說出來的。我們班裏就有這樣一批學生,思想活躍,成績良好,可是他們有一個壞習慣,上課隨便插嘴。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不斷批評、指責學生。久而久之,學生麵對我的批評,再也沒人敢插嘴、頂嘴。但是他們那種積極思考、敢於提問的熱情隨之消失,同學們的學習成績也隨之下降。

心理分析

一般而言,人們更多地關注插嘴現象的負麵影響:課堂秩序顯得比較亂,教學秩序也難以控製,這必然影響老師的教學情緒,進而影響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最終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但是,如果換一個視角看,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他們之所以能“插嘴”,本身表明他參與了學習過程,聽清了老師的話。這些學生往往思維敏捷,反應較快,在倡導創新教育的今天,我們不應該對他們作過多的指責。所以,這種現象我們要正確對待,對那些無理取鬧的,自然要適當疏導和教育,引向正確軌道。更多的,則是教師應該反思自己,在和風細雨式進行必要批評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和旺盛的求知欲給予表揚。這樣,才能做到在幫助他們改正不良行為的同時,保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教育指導

根據以上分析,我製定的方案是:

首先,自己要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於學生的插嘴不在課堂上大聲訓斥,以避免師生之間產生交流隔閡。

其次,要加強學生要懂得尊重別人的教育,通過引導,讓學生們知道打斷老師的講話是不禮貌的行為,而“先舉手,後發言”,不僅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表明自己是“有禮貌”的好學生。

最後,對學生的“插嘴”情況要區別對待,獎罰分明。對一些學生在課堂上搶答能及時答對的,教師要多表揚鼓勵;反之,對於極個別學生在課堂上淘氣搗蛋而插嘴的行為要提出批評,加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