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1 / 3)

在處理班級中插嘴、頂嘴現象時,不能一味批評,采取高壓政策。我們不僅要製止隨意插嘴、惡意頂嘴行為,更要挖掘善意的插嘴、“正義”的頂嘴。不可否認,“插嘴、頂嘴”確實會給課堂教學帶來些許麻煩,但隻要我們正確認識,從時間上、空間上冷靜調控,“插嘴、頂嘴”的負麵影響相對於其積極作用來說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們要做“插嘴、頂嘴”的維護者,更要做“插嘴、頂嘴”氛圍的營造者。當然,萬事都有度,“插嘴、頂嘴”不能占據整個課堂。

(四)變“噪音”為“諧音”

英語課上,所有學生都專心致誌地做著課堂練習,老師在走廊間走來走去。突然“哈哈……”一陣笑聲在安靜的教室中響起,所有的目光一瞬間集中在一個男孩子身上。男孩不以為意,自顧自說了句:“總算做好啦!交啦,交啦!”教師馬上製止他,讓他安靜,以免影響其他同學。但是他仍搖頭晃腦地一邊發出哼哼聲,一邊徑自上台交了本子。回到座位坐下。全班同學都笑了,英語老師則鬱悶不已。下了課,英語老師到我這兒來“訴苦”。當時,我想可能是個別現象,所以也不以為然,隻是用言語安慰安慰英語老師。一個星期之後,語文、音樂、美術老師在同一天向我告了狀,原因是班上有許多學生在上課時,不時發出怪聲音,特別是幾個男生,女生隻是個別現象。

心理分析

1.學生在班級中的這種“自說自話”的行為是比較普遍的,關鍵在於是否超越了“度”。適度的“自說自話”是不會影響到整個班級的,但是超越了這個“度”就會影響到其他的師生。

2.基本上學生都希望老師承認他們的價值、其他同學肯定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為了這個目標,有些學生就比較喜歡表現自己的能力或勇氣,甚至故意做出一些不被老師接受的事,被老師批評,也是表現自己勇氣的一個方麵。

3.學生中有一部分是比較喜歡起哄的,他們雖然不敢當麵鑼、對麵鼓地和老師直接“鬥爭”,但是一旦有人帶了頭,他們也就開始起哄了。

教育指導

根據我班的群體特點,設計如下的步驟應對這件事。

1.“避實就虛”。當學生想看我如何處理這件事時,我首先避開不談,跳開注意點,使他們十拿九穩的心理得到一次衝擊,這時我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想對策了。

2.“敲山震虎”。當著他們的麵,從學生的一方了解情況,使其感到老師對他們這件事是經過仔細了解的,並不是“道聽途說”,讓他們感到自己其實在班級中並不是“一呼百應,群龍之首”。

3.“遇強更強”。三年級的孩子心力還沒能堅強到進辦公室而不害怕的地步,適當的以“請”進辦公室來進行心理震懾是必要的。老師用簡潔的語言敘述意圖,能夠得到最好的效果。

4.信守承諾。作為班中團體的帶頭人,他們一般是能夠說到做到的。行動之前要訂好承諾,這會起約束作用。同樣地,這也表明教師相信他有“信用”,這種心理暗示是變相的讚賞。

5.表揚的作用。及時的表揚、當眾讚賞他的“守信”,這是對個人最大的表揚和鼓勵,這可以使學生感到“守信用”的好處,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同時也是對學生行為的無形約束。讚其“守信”,對於小團體中的帶頭人而言,也是鞏固他地位的時刻。

6.看樣學樣。團體中的帶頭人可以產生帶動整個團體的效果,既然他已經“偃旗息鼓”,那麼,其他人作為追隨者就會“看樣學樣”。班級中的這個團體比較鬆散,如果沒有人帶頭和老師叫板,那麼“喊叫現象”很快就會停止。這也是“團體效應”。

(五)由“copy不走樣"引出的

楊老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發現有兩本作業的錯誤內容如出一轍,仔細看看連標點符號都絲毫不差。楊老師意識到班級中可能有抄作業的現象。但是,會不會僅是個別同學的個別行為呢?班級中還有哪些同學有抄作業的習慣呢?其他學科中是不是也存在抄作業現象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楊老師發現每天早晨是學生們最“忙”的時候。有些學生早早地占據有利地形,躲在教室的隱蔽角落裏照著其他同學的作業本“奮筆疾書”,由於時間緊張,無暇顧及抄的內容是什麼,就會出現“copy不走樣”的作業。從其他任課老師處了解到他們同樣也發現了“copy不走樣”的作業,而且涉及不同的學生。

心理分析

學生抄襲作業的幾個主要原因:

1.厭學情緒的影響。學生厭學主要表現為討厭學習,對學習缺乏主動性,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違反課堂紀律,精神不振,愛打瞌睡等。由於上課不認真,致使課堂知識無法掌握,許多作業不會做,即使想完成作業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兩次抄襲後感覺既可免得

動腦,又不挨批,也就漸漸形成了習慣。

2.對抄作業的行為和後果缺乏認識。學生認為向同學“參考”一下作業“沒什麼”。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對知識的掌握是非常不利的。

3.作業量過大,機械訓練、重複模仿的內容占據了學生作業的絕大多數,不能引起學生做作業的興趣。

教育指導

針對這些問題,班主任要製定相應的班級工作策略:

1.平時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講出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不同的學生,抄作業的原因也不盡相同,隻有認真分析,做到對症下藥,才能產生預期的工作效果。

2.抄作業光靠班主任堵、管、壓,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並不喜歡說教,所以精心設計各種主題班會加強自我教育。如以“誠信與我們同行”、“我看抄作業現象”、“假如你是老師”等為主題的班會,鼓勵每一位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同學們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充分認識獨立完成作業的意義;在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及時表揚能自覺交作業的學生,在班級中形成一種以不誠信為恥的氛圍,以群體的力量來約束學生的行為。

3.針對屢教不改、多次發生抄襲情況的同學,叫他準備一個家校登記本,讓一個特別負責的班幹部專門監督他抄好老師布置的回家作業,回到家後要其父母配合,檢查是否完成,到校後,親自給我過目。這樣一來,原先的一些不良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矯正了。

4.從教師來說,應該判斷布置的作業是否適度,在作業量、作業難度兩個方麵考慮學生的完成情況。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區分出層次,讓學生在給定的題目中自選一定量的題做。作業批改中做到師生互動,不要簡單地打勾或又,要有對學生新穎思路的讚許,對學生完

成作業質量的肯定。當學生從作業中找到成就感和樂趣之後就不會把做作業當成一種負擔了。

5.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克服厭學情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我的誌願”為題的演講比賽,在學生中開展理想教育。積極搞好班級的文化建設,讓每一麵牆都會說話。由學生自主參與製定班規、班訓、班級公約。開設專欄,鼓勵學生將自己滿意的作品張貼出來。鼓勵學生多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努力挖掘他們的潛能和課堂學習以外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成功欲望。

六、課餘生活中的群體心理

有人說,一個人的素質,不僅表現在“八小時以內”,更體現在“八小時以外”,也就是說閑暇時間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講,學習是他們的第一要務,但對他們的培養,更要關注“八小時以外”。研究表明,孩子們的課餘生活,不單單是鬆弛身心、滿足愛好,更是在生活中學會生活,在休閑中發展個性的重要方麵。因此,現代教育已經將“閑暇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與正規的課堂教學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活動相比,孩子們的“閑暇教育”還是一塊“待開墾的處女地”。與以班級、學校為基本單位的教育教學活動相比,“閑暇教育”更具有個性化、非組織化的特點。成人社會在這個領域對孩子們的影響不可低估,孩子們在這方麵產生的心理、行為方麵的誤差,更是令家長、老師揪心。過去,我們習慣於運用個體心理輔導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如果從群體心理的視角,又可以有一個新的天地。

1.追星:從“盲目”到“自覺”

稍加留意中學生的生活,就會發現無論是他們的穿著打扮,還是時髦用語,以及所談論的話題,都會有當紅明星的影子。他們崇拜港台歌星、影星,在中學校園裏形成一群為數眾多的追星族。人有一定的愛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無可厚非,但是如今中學生的追星現象不僅愈演愈烈,而且超過了一定的度,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近年來,由於傳媒通信等快速發展,四周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同學們都為那些明星偶像而著迷,從F4、SHE到周傑倫,從小燕子到林誌穎,從金喜善到麥當娜、傑克遜……這些“星”們在學生的心目中光芒閃耀,魅力無窮。學生的書包上、筆記本上貼滿了明星的照片,上課時常常不知不覺轉移注意力。回家後常常借口練聽力戴起了耳機,家長頗為高興,但一學期下來,怎麼孩子的英語成績還是停滯不前,殊不知他們天天在聽明星的歌,哪是練聽力?私下裏去聆聽學生們的談話,就會聽到他們談論明星主演的每一部影片,主唱的每一首歌曲,他們談論明星的生辰星座、身高體重、興趣愛好、服裝品牌、戀愛情史……簡直如數家珍。如果你說不出一兩個明星,則被其他同學視為傻瓜、老土、書呆子。而那些把明星如數家珍的學生成了班級偶像。有些學生為追求偶像而成績下降,常常為追求偶像而浪費錢財,瘋狂地購買偶像的畫冊、唱片,整天為此津津樂道。有時還會模仿偶像在同學麵前耍帥擺酷,無形中助長了虛榮心,這樣下去班中的其他同學也會一陣風地跟著跑。不能讓它蔓延開來,必須想辦法引導。

心理分析

為什麼追星族大多出在中學階段?這與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有關:

(1)慕拜心理。中學生們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扮演的也多是些義膽衝天、俠骨柔腸的錚錚鐵漢;女的則羞花閉月、沉魚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嬌媚可人、善良溫柔的亭亭玉女;這些難免讓正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羨慕、迷戀、崇拜甚至瘋狂。

(2)盲目的從眾心理。他們缺乏固定的崇拜標準,往往時下流行什麼就崇拜什麼,缺乏一種自主意識。我曾問一位書上貼滿港台明星照片的同學,為什麼崇拜這位歌星,他想了想說:“大家都這樣貼,我也跟著玩玩而已。”這是中學生不穩定心態的感性體現。

(3)追求時尚。個體總是很注意自身在群體中的位置,總希望被別人所關注。某些對時代流行敏感的學生就會突破群體心理的束縛,以凸顯的方式被眾人知覺而獲得心理的滿足。似乎不追星就顯得落後。

(4)虛榮心在起作用。在物質條件日益優越的時代,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年代,學生通過各種媒體接觸的事物日益增多。他們渴望輝煌的事業,渴望非凡的才華,渴望姣好的容顏,渴望瀟灑的風度。而集所有這些於一身的,就是“星”!明星們閃亮的光環吸引了學生的視線,也吸引了他們的心。而生活中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

教育指導

⑴理解學生。接受學生崇拜偶像這一事實,不要一味地指責反對,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逆反心理。

⑵加強閱讀、對話和交流,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在學習和生活中進行理性的啟蒙。

⑶適度組織對明星的討論。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明星”在他的光環背後,也有著奮鬥和努力的曆史,更要讓學生懂得:除影藝明星外,還有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企業家、體壇明星等,這些更值得追捧、模仿、學習,以拓展視野,把“追星”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⑴青少年時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心態發展的一個很明顯的傾向就是逆反心理,因此當學生中出現問題時,教育者應先揚後抑,避免出現頂撞現象。

⑵應該把學生的追星行為放到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整體背景中綜合考慮。老師和家長要很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更好地幫助他們選擇成長中的“偶像”。

⑶在教育孩子時,教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話”,以一顆童心去觀察世界,唯其如此,才能準確地理解他們,進行有效溝通,更好地引導他們走過青春的沼澤地。

2.請往“明星”的背後看

校園追星族的追星現象在2005年“超級女聲”大賽時可謂高潮迭起,甚至影響到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超女”比賽期間,班級出現了抄作業和不按時交作業的現象,這當然不利於學生及時複習鞏固所學知識,對此現象教師進行了嚴厲批評。然而這種批評並未見效果,這時又出現了更為嚴重的事情,由於“超女”賽事進行的時間都比較晚,“追星族”們為了看比賽,總是很晚睡覺,第二天上課時精力不夠、注意力分散,有時幹脆伏桌打瞌睡,對老師的講授充耳不聞;更有甚者在課堂內用手機發短信支持某“超女”,連老師的提問都沒有聽到!這大大降低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引起授課教師的強烈不滿。麵對這種情況,作為班主任的我開始與這些為數不少的“追星”學生進行談話,談話中我發現:部分學生隻看到“超女”輕易成功的一麵,夢想自己也能一夜成名,因此對自己當前腳踏實地的學習感到了厭倦。

心理分析

學生對“超級女聲”的關注和迷戀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⑴社會新聞媒體的大肆宣傳與炒作,使青少年學生將“超女現象”簡單地看作是引領時代潮流,導致不加理性分析的盲目追隨。

⑵“惰性”的體現。學生隻看到“超女”獲得成功光亮的一麵,沒考慮到其成功背後的汗水,妄想自己也能一鳴驚人。

⑶從眾心理:也有一部分學生本身對新現象並不敏感,但看到周邊同學追求,特別是在群體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同學追求,於是唯恐被別人嘲笑落後、老土,也盲目從眾追求。

⑷渴望成功:從學生對“超女”的迷戀和津津樂道中可看出學生對“超女”獲得成功的一種羨慕之情。這從深層次認識,也可看出學生渴望獲得周邊同學、老師認同的一種心理需求,渴望獲得成功的一種心理需求。

教育指導

根據以上分析,班主任可以製定了以下教育策略:

⑴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時尚文化。社會時尚文化的產生有其曆史必然性,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並富有個性,但時尚文化能否成為社會主流文化還要看其發展之路是否健康、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等。所以人雲亦雲並不等於社會主流。

⑵適當說明“超女”事件背後的炒作內幕,引導學生以平常心看待“明星”。

⑶正麵向學生介紹部分明星的成功之路,例如姚明。介紹中側重其品格錘煉、腳踏實地努力的一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成功的途徑。

⑷組織學生參加市、區作文競賽、班級辯論賽、校園歌曲大賽等一係列活動,讓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並體會成功的快樂。

⑸向學生推薦具有積極影響力的名人傳記或名人紀錄片。

3.麵對不愛穿校服的學生

那天中午,班主任楊老師像往常一樣到教室去,剛踏進教室門口,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五六個男生,七八個女生,這裏一堆那裏一夥圍聚在一起:有的在幫著梳小辮,有的在塗指甲油,有的在互換服裝……楊老師的突然出現使他們措手不及,慌忙“逃”開。突然有一件物品丁咚咚地滾到楊老師的腳邊,他裝作不在意地拾起了它。這是一枚銀白色的做工並不很精細的小戒指,笑著說:“蠻好看的。”便還給了她。隨後教室恢複了平靜,楊老師有意無意地在教室內巡看一番,好些愛美的女生甚至男生都佩帶著簡易的手戴飾品。令他驚訝的是,大部分學生的校服要麼係在腰間,要麼半披在身上,要麼幹脆“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價值不菲的品牌服裝。至於紅領巾和學生卡更是難覓蹤影。詢問了幾位學生,他們紅著臉說,老師我們馬上換。直覺告訴楊老師:學生們的這種現象並不那麼簡單。果然,任課老師陸續來向他反映學生課堂紀律不好,照鏡子傳紙條,討論生日互送什麼首飾禮物,星期天要讓媽媽買什麼牌子的運動裝等等。星期一升旗儀式上,好些學生隻穿校服上衣,下著名牌褲。有幾個幹脆不穿校服,以各類品牌的運動服“閃亮登場”,而且球鞋的鞋帶是黃紅、藍紫、綠黃等靚麗的色彩。學生的學習明顯鬆懈,成績也不同程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