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散文家。他出生於江蘇東海縣一個小官僚的封建家庭,父親對兒子有很大的期望,根據蘇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就為兒子取名“自華”;由於算命先生說這孩子五行缺火,因給他起號曰“實秋”,這一麵因“秋”字有半邊“火”,一麵是取“春華秋實”之意,希望兒子長大後能詩書傳家,學有所成。
小自清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穩重沉靜,聰明好學。6歲時隨家從東海移居揚州,高等小學畢業後,考入了江蘇省兩淮中學,他個子不高,坐在第一排第一座。他臉兒圓圓、身子結實,有點兒少年老成,不苟言笑,學習認真,做事踏實,從不缺課。平時喜歡看小說,對文學有濃厚興趣,頗有誌向,曾自命為“文學家”。由於品行與學業俱優,畢業時,校方曾授予品學兼優的獎狀。
朱自清在揚州兩淮中學讀書的時候,是個詩歌迷。他和幾位愛好詩歌的同學一起,成立了一個詩社,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到平山堂的石洞中賦詩作文,切磋學問。
一天下午,按慣例詩友們又該聚會。可眼看太陽快要落山了,惟獨朱自清還沒來到。他能到哪兒去呢?大家正納悶兒地猜測著,忽然,朱自清氣喘籲籲地出現在洞口,身邊還跟著另外一個同學——李星。
“同學們,李星也來參加咱們的詩社了,大家歡迎!”朱自清拉著李星的手,激動地說。說完,又帶頭鼓起掌來。
原來,李星因為功課不好,常挨老師的批評。昨天,他考試又“砸了鍋”。老師一氣之下,不讓他再來上學了。
朱自清暗暗同情李星,心想,李星學習成績差,主要是由於性格孤僻、死啃書本造成的。隻要大家親近他,幫助他,他一定會追上來的,他決定要幫助李星。於是,朱自清一放學就跑到李星家裏,請他來參加詩社活動。
詩社真是個火熱的集體啊!同學們有的向李星介紹曆史掌故、人物趣事;有的幫李星學習功課、寫詩作文。
在朱自清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沒有多久,李星的學習就趕上來了。他把自己寫的文章送給老師批閱,老師讀後,大為吃驚,連聲讚歎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看來,李星絕非不可雕琢的朽木啊!”李星終於又回到了班上學習,並一直參加詩社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