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戴維將雙贏比作是一頓各取所需的自助餐。他認為雙贏是一種人人都是勝利者的想法,是一種即寬容又堅忍不拔的想法。我不會踩著你的肩膀向上爬,但我也不會對你卑躬屈膝。你關心他人,希望他們成功。但你也關心自己,也希望自己成功。雙贏就是海闊天空,認為存在著許多成功的機會。這並不是你的成功或是我的成功,而是我們兩人的成功。誰得到的好處多一點並不重要,這好比是一頓各取所需的自助餐,人人都有份。
一、一頓各取所需的自助餐
通用電氣公司一名叫唐·瓊斯的員工講述了她第一次發現雙贏奧秘時的感受:
第一次發現雙贏思維的奧妙,是在我高二的時候,那時我是學校籃球隊的女籃隊員。雖然我才是個高二學生,但是球打得相當不錯,身高也足以成為大學籃球隊的首發隊員了。我有一個好朋友瑪琳,也是個高二學生,也被選入大學籃球隊的首發隊員。
我比較擅長中遠距離投球,常在10英尺外投籃,一場球打下來我能投四五個這樣的球,而這也得到了大家的讚賞。但不久後,瑪琳變得顯然不喜歡我在球場上成為觀眾注意的中心,於是決心有意讓我得不到球。無論有多好的投籃機會,瑪琳都不再將球傳給我了。
一天晚上,在一場激烈的比賽之後,由於瑪琳在比賽中一直不給我球,我像以往一樣都快氣瘋了。我和爸爸談了很久很久,什麼都對爸爸說了,表示了我對瑪琳化友為敵的憤怒。長談之後,爸爸告訴我說,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我一得到球就傳給瑪琳。一得球就傳給瑪琳,我認為這是爸爸給我的最愚蠢的一個建議。可爸爸隻說這樣做一定有用,說完他就走了,把我一個人留在廚房的餐桌邊自己去想。我才沒費那個功夫,我知道這樣做根本沒用,將老爸的傻建議丟在了一邊。
很快就要打下一場比賽了,我決心讓瑪琳在比賽中出出醜。我做了周密的策劃,並開始著手實施讓瑪琳丟臉的行動。當我第一次拿到球時,我聽到爸爸在觀眾席上大聲叫喊,他的嗓音低沉,盡管我在打球時非常專心,不知道身邊發生的事,但是我總是能聽到老爸低沉的嗓音。我一拿到球,老爸就大叫:“把球傳給瑪琳!”我猶豫了一下,還是做出了我知道是正確的舉動。雖然我也可以投球,可我看見了瑪琳,將球傳給了他。瑪琳愣了一下,然後轉身投籃,手起球落,2分。我在回防時突然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為另一個人的成功而由衷地感到高興。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們的比分領先了。贏球的感覺真好!上半場我繼續同瑪琳合作,一有機會就將球傳給他。下半場我依然積極與瑪琳配合,除非適於別人投籃或由我直接投籃更好。
這場比賽我們贏了。在以後的比賽中,瑪琳開始向我傳球,而且也像一樣一有機會就傳給我。我們的配合變得越來越默契,兩人之間的友誼也越來越深。在那一年的比賽中,我們贏了大多數比賽,而我們兩人也成了家鄉小鎮中的傳奇人物。當地報紙甚至專門寫了一篇有關我們兩人默契配合的報道。總的來說,我在比賽中的得分也比以前多了。
這次比賽給瓊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她體會到了雙贏,想法的奧妙。正如戴維教授所言,雙贏總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好處,這就好像是一頓無盡的美餐,讓你享用不盡。就像例子中瓊斯所看到的那樣,希望別人成功使自己充滿了快樂。通過比賽的配合,瓊斯並未因此而得分減少,相反最終卻得了更多的分。實際上,與為了私人恩怨而拒絕配合比起來,她們兩人都投進了更多的球,贏得了更多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