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如何贏得他人的心(2)(2 / 3)

我們注意到,亞伯拉罕·林肯在運用講故事的藝術時非常小心。他從來不給那些機敏異常、思維活躍的人講故事。不過,他每天都會用自己那些樸實的小故事幫助闡明其觀點。他本人曾經說:“普通人聽什麼就是什麼,與任何其他方法相比,舉個鮮明而幽默的例子說明觀點對他們的影響將最大。”

林肯曾講過一個好笑的故事來闡明內戰某一時期所處的軍事局勢,這個故事經常被人引用。“有一頭牛圍著一棵樹追趕一個農夫。農夫總算抓住了牛尾巴,然後人和牛都在草地上奔跑。農夫不敢撒手,唯恐那樣會摔倒,把脖子扭斷,於是他大聲對著牛喊道:‘到底是誰把這裏搞得一團糟的?’”林肯說,他就已經抓住了牛尾巴,盡管邦聯軍隊想逃跑,他卻不敢撒手。這則故事用一種全美國人民都能理解的方式,將當時的軍事形勢概括得一清二楚。

幾乎所有領導者都會采用這種方法。他們都知道像林肯那樣聰明到不用講故事就能聽懂別人觀點的人其實寥若晨星。

有一次,身為比利時救濟委員會會長的胡佛發現,有一艘運送糧食的船隻被一艘德國潛艇擊沉,而另一艘也受到一支空軍部隊的威脅。韋利弗爾說,他直接去了柏林,強烈要求對方停止此類行動……並要求告之潛艇和空軍部隊的指揮員留意救濟委員會的旗幟。對方虛情假意地向他保證說,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錯誤,保證不會再發生了。

“我知道”,胡佛平靜地回答,“我想起有這樣一個人。他被鄰居家的一條狗咬了,於是大發牢騷。”

“哦,真對不起”,鄰居回答說,“別擔心那條狗,它不會咬你的。它可不是那種咬人的狗。”

這個人答道,“這些我都知道,而且我相信你對此也心知肚明。但問題是,那條狗它知道嗎?”

即便是麵對德國軍官,這則故事照樣勝過言辭激烈而冗長的爭論。德國官員蒼白而簡短地作了自我辯解,然後趕忙說:“我剛才已經和那條狗通過話,它現在知道了。”

伍德羅·威爾遜以善用同樣的策略,即用趣聞軼事來闡明觀點而聞名。例如,1916年5月,一個由社會名流組成的代表團前來拜見他,目的是反對他提出的普及軍事訓練的計劃,理由是那樣做會危及美國公民的個人自由準則。威爾遜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如下:“你們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威爾遜說,“有一個愛爾蘭百萬富翁在一家旅館開了間客房。他讓服務員第二天早上7點鍾叫他起床,並告訴對方說有位老板想見他。 第二天被叫醒的時候,他說,‘叫那位老板見鬼去吧,反正我不去。’這就是他的自由理念。”

我們知道,趣聞軼事不必非要幽默可笑才能有助於闡明觀點。誰又能忘記全人類最偉大的導師和領袖耶穌講述的那些綿延數世紀仍然餘音繞梁的故事呢?回頭浪子、窮人與富人、樂善好施的人等等寓言,無一不屬於此類……

講故事不僅使我們的觀點易於理解和記憶,易於轉化成別人的精神財富,而且我們已經看到,它還能使人免受思考並牢記抽象概念之苦。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捍衛民主”、“恢複常態”、“安全第一”等表達方式都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此外,以新的方式表明某個觀點,例如用吸引人眼球的標語或口號,就能吸引人們的普遍注意。由於闡述論點清楚,它們還能促使人們去深入思考。遺憾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更喜歡描述性語句,而不是一針見血的論點。

或許沒有人比羅斯福能更清楚地認識到口號和標語的力量,同樣,幾乎沒有人對它們的運用有羅斯福那麼成功。“天生騙子”、“公平交易”、“勤勉生活”、“推托之辭”,這些短語和其他許多口號至今仍然栩栩如生、一針見血。

解釋某項計劃時,往往隻有最能打動人的詞語才有真正的效果。我們必須注意讓它們為我們的觀點服務。裏芬韋爾說,有位建築工程師向一個執行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合理的方案。方案是用圖表的形式製成的,但卻被委員會徹底否定,因為他總是將自己希望著重強調的陰影區域稱為“這片粉紅色的東西”。另一位工程師設計了一間經理室,但他把自己的設計圖稱為“上議院規劃圖”,從而白白浪費了好機會。這樣的詞雖然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味道,但它讓委員會的成員們感到害怕,因為它暗含著一種“清高而自大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