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安邦是複雜的,既要選才止紛爭,還要移風易俗統政令。為君者最有效的治國策略就是借鑒先王治理國家的利弊,運用到自己的統治中。
漢桓帝、漢靈帝作為後漢時期的兩個君王,由於凶殘的品質致使當時國政混亂,經濟衰落,民不聊生,最終導致國破君亡。
虞世南對桓、靈二帝的命運功過做了這樣的評說:“漢桓帝怒其國舅梁冀把持朝綱,胡作非為,於是在盛怒之下,與宦官密謀將其誅滅。由此可見桓帝的氣概很是剛毅果斷,但他的這一行為卻導致了宦官因受寵而專權,釀成‘黨錮之禍’,所以朝政動亂。古人雲:天下哀號,正是新君王開天辟地的良機。漢靈帝即位時,國衰民疲,正是施行善政的時機。當時的百姓關心國事,都希望能振興朝綱。但是靈帝卻重蹈了先王的覆轍,使危害更嚴重,國家已到了瀕臨毀滅的邊緣,他最終沒有死於非命,也算幸運了。由此可知,兩個皇帝都不是能夠經常省身修德的君王,最終都會被明君取代。
漢桓帝在執政期間曾經問他的侍從爰延:“我是什麼樣的皇帝?”愛延回答道:“中等。”桓帝問:“怎麼講?”爰延說:“如果讓尚書令陳蕃主持國家政務,國家就可以治理好;如果讓宦官們參與幹預朝綱,國家肯定發生混亂。所以,陛下既可以行仁政讓國家穩定,也可以作惡事使國家動亂。這就是中等的意思。”
所以,國家的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王是否能實施仁政,仁治國民,日複一日,則民富國強;以惡治國,日複一日,則民反國滅。
虞世南感雲:“在岷江的源頭,水量隻能漂起木頭,到了下遊,乘大船才能渡過。漢元帝的時候,任用佞臣弘恭、石顯,到了後來桓帝、靈帝的時候,又有單超、張讓幹涉朝政,敗壞了倫常道德,皇室、國家的滅亡當然會無可避免了。漢朝之所以到了這步田地,其禍根是自己一步步種下的。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凡事一露頭就得慎重對待。”
為君者要謹記虞公之言,免於重複昏君之途,成為他人篡位謀反的“導火索”。
古話雲:“寒者易為衣,饑者易為食。”晁錯亦曰:“國家富強,鄰國動亂,正是有帝王之誌者的大好機會。”意思就是說昏君是在為未來的明主鋪路的!為君者若想避免被人取代,惟有多省身,善禦良臣。
一、善集六君之長,善正一國之風
為君者要分辨清楚六種類型的君王,以了解為君者應有的品德,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
六種類型的君王都各自具有何種特點呢?先哲荀悅是這樣認為的:“天性仁慈,頭腦清醒,誌向堅定,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是為自己,這是王主——可作帝王的君王;節製自己的私欲,性格寬厚,身體力行,勤學好問,辦事遵循仁義的原則,不感情用事,這是治主——能帶來天下大治的君王;勤政愛民,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荒淫懈怠,先公後私,大公無私,這是存主——能坐江山的君王;性情狂悖,叛逆倫常,爭權奪利,公私並行,是非不明,這是衰主——走上窮途末路的君王;情欲壓倒了禮義,私利重於公益,製度超越道德規範,政教失常,這是危主——危在旦夕的君王;親信、重用邪惡小人,排擠、打擊忠臣,放縱情欲,貪得無厭,不顧忌禮教法規,出入遊幸放蕩,不受規章製度的約束,隨意賞賜,亂加刑罰,文過飾非,有錯不改,忠誡的意見聽不到,敢於冒死直諫的大臣都要被殺掉,這是亡主——亡國的君王。”
由此可見,“王主”以使天下興盛太平;“治主”可以改革政治;“存主”可以保家護國;而“衰主”隻有當國家一切平安不發生災難時還可以勉強保住國家,一旦有了危難國家就會有遭到滅亡的危險;“危主”沒有國難就謝天謝地了,有難必是亡國;“亡主”,則必亡無疑。
不想當“王主”的君王不是好君王,所以,為君者應把“王主”的理念徹底貫徹到自己的統治中,做一個更好的“王主”。
王主之首當其衝的要務就是能正一國之風,風就是風氣,從一個國家的風氣上就能看出國家的興衰成敗。君王如果能正一國之風,也就能夠使國家旺盛了,風氣一般包括九種,即:理國之風、衰國之風、弱國之風、離國之風、荒國之風、叛國之風、亂國之風、危國之風、亡國之風。
理國之風:君臣之間親近有禮,大臣之間雖有不同政見但隻是針對國事,私下能和睦相處,互相謙讓,不爭名奪利,任勞任怨,不互相埋怨推諉,專心致誌於本職工作。這象征著國家大治。
衰國之風:一國之中禮俗不統一,為官者不被敬重,下層官員抱怨國家政治的各種弊病,老百姓相互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這是國家衰敗的風氣,預示著這個國家將走向衰落和破敗。
弱國之風:君王講究禮讓,文武失調,貪圖安逸,士人追求玩樂,老百姓無拘無束,放任自流,呈現出國家軟弱的表象。
離國之風:君臣互爭榮譽,朝中大臣爭功奪利,士大夫爭名好勝,老百姓互爭私利。這是離國之風,是眾叛親離的表象。
亂國之風:上層官員私欲膨脹,謀私泛濫,下層官員無惡不作,法規朝令夕改,政策出自多家之門。這是亂國之風,是國家動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