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君道之——善兵則天下易得(6)(2 / 3)

劉備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大怒,親率大軍討伐東吳,大敗而回,病死在永安。

當時魏文帝曹丕聽說劉備在密林中紮下七百裏連營,對眾大臣說:“劉備不懂用兵,哪有用七百裏長的營寨抗敵的呢?春秋晉國大將包原隰就因為憑險阻布陣而被敵軍打敗,這是用兵的大忌。看來,孫權的好事來了。”果然,七天之後,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的書信便到了。

劉備死後後,其子劉禪繼位。起先是吳主孫權派張溫前往蜀國請和。

孫權對張溫說:“你本不該遠行巴蜀,但我擔心諸葛亮不理解我和曹操聯盟的緣由,所以讓你屈尊前往。使者的大義,應該是完成使命而不接受言辭。”張溫回答說:“我在朝中沒有提出過重要的主意,在外又沒有獨立處理過大事,恐怕不能像張昭一樣建立美名遠播的功勞,也不能像當年子產那樣陳述事理的利害。不過諸葛亮見多識廣,神機妙算,一定知道進退、屈伸的分寸。我們給他恩高於天的福惠,估計他一定不會懷疑。”

張溫到了蜀國,送上表章,說:“從前殷時的高宗因為能原諒不夠光明正大的昌,所以才使殷商中興發達;周成王年紀雖輕,卻使正處於太平盛世的周王朝興旺發達。如今陛下的英明可與古代明君相比,有賢良的丞相,又有諸多良將的輝煌業績,遠近之人無不聞風歸順,希望得到陛下的保護。我們吳國勤勞努力,國力強大,正是清平盛世之際,願與有道之君統一天下,像大河裏的流水一樣同心協力。為此,特派下臣張溫通致情好。陛下你崇尚禮義,待人寬厚,萬望不要輕視這件事。我從遙遠的邊境直到近郊,多次承蒙款待,受寵不安,深感慚愧。但求能成兩國之好,亦稍可安心。”

蜀國派馬良出使吳國。馬良對諸葛亮說:“現在我身負國家的使命,協調吳蜀,希望你把我介紹給孫權。”諸葛亮說:“你自己試著寫吧。”馬良就寫道:我的主公派吏椽馬良出使同你續好,以繼承昆吾、豕韋的功勳。馬良是個賢能之人,是荊楚之地的官員,他雖不善華麗的言辭,卻有善始善終的美德。希望你能屈尊接納,以便讓他完成使命。孫權讀罷信,鄭重地接待了他。

諸葛亮擔心孫權聽說劉備死後心存猶疑,就派遣鄧芝出使東吳,與孫權交好。鄧芝到了東吳,孫權果然猶豫不定,不及時接見鄧芝,鄧芝便主動上書求見。孫權對鄧芝說:“我很想和蜀國親善和好,但怕蜀主年齡小,國家不能安定,有被魏國吞並的可能,所以猶豫不決。”鄧芝回答說:“吳、蜀兩國,不過隻有四個州的地盤。大王你是蓋世英雄,諸葛亮也是當代的俊傑。蜀國有優越的地理條件,東吳有長江天險,把這些有利條件合起來,相互依靠,進可以兼並天下,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這是很自然的。大王現在如果臣服於魏國,魏國必然會要求你去朝見,或者讓太子去侍奉魏王,如果你不答應,魏國就會以此為名興兵討伐,蜀國看到有機可乘,也會順流東下來攻取,那麼東南就不再是你的了。”孫權默然,說:“你說得有道理。”於是主動和魏國斷絕關係,和蜀國聯合。

當時魏國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信給諸葛亮,說魏國統一天下是天命,想讓蜀國向魏主稱臣。諸葛亮沒有回複,作《正議》說:“昔日項羽,不以仁德興起,雖處華夏之地,有帝王的威勢,最終還是身敗名裂,足為後人的鑒戒。如今魏國不吸取項羽的教訓,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後代子孫也應引以為戒。你們這些人如同戰國時的蘇秦、張儀,到處搖唇鼓舌,顛倒是非,妄圖詆毀聖明的君王,白白勞心費力,舞文弄墨,這種事是大雅君子所不齒的。《軍誌》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兵,抱著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過去軒轅皇帝率領幾萬士兵,還能統治四方,平定天下。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替天行道,討伐罪逆,誰還能夠與我們為敵呢?”

諸葛亮死後,魏國派鄧艾攻打蜀國,蜀兵戰敗,劉禪聽從譙周的計策投降了魏國。

有人說:“國君應該和社稷共存亡。”譙周卻勸後主投降魏國,是有違臣道的。

《春秋》有論:國君應為國而死,卿大夫應為職守而死。何況被稱為天子之人,豈可輕易受人侮辱?譙周慫恿萬乘之君,苟且偷生,丟棄禮義以圖自保,追求微榮小利,太糊塗了!況且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蜀國還不至滅亡。

因為,後主劉禪雖然無能,但還不像夏桀、商紂那樣殘暴;雖然屢戰屢敗,還不至於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君臣固守,但撤退還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機會。當時,蜀將羅憲還率領重兵把守白帝城,霍弋還有精兵鎮守夜郎。加上蜀國地形險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難長驅直入,假如蜀國收集所有的船隻,退保江州,征兵南中,向東吳求援,那麼薑維、廖化等幾員大將必定會積極響應,吳國水陸二軍也會迅速救援,怎麼會無處投身並擔心一定會亡國呢?魏軍遠道而來大舉進攻,想追擊又缺乏船隻,想常駐又怕軍隊疲憊而生不測。而且屈伸成敗因時而定,形勢也會不斷變化,慢慢地再收取舊部攻打曹魏的疲憊之兵,這就同從前越王打敗吳王闔閭、田單打敗騎劫一樣。何必輕易地投降,卻不堅守壁壘抗擊敵軍而招至千古遺恨呢?葛生有句話說:‘大事不成,隻有一死,怎麼能屈居人下人呢?’多麼悲壯啊!這句話足可以使懦夫增添勇氣。縱觀古時燕國、齊國、楚國、越國戰敗的情況,他們有的國破君死,有的做魚懸鳥散的逃竄狀,卻都能最終建功立業,複興社稷。不能說是天助,也是人謀之功。如果心懷苟且偷生的想法,采用譙周的建議,怎能複興江山,建立功業呢?由此可見,劉禪是昏庸的君王,譙周是愚蠢的大臣,他和申包胥、田單、範蠡、文種這些賢明的臣子相比,相差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