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時,李特占據了蜀地。
起初,李特在蜀國橫行霸道,晉廷就緝拿李特兄弟,以重金懸賞。消息還沒宣布,就泄露了,李特的弟弟李驤把懸賞的文書改成:“有能斬送流民首領李、任、閻、趙等人和氐侯王一人的,送交官府有重賞。”六郡人見了非常驚駭,於是群起反叛歸順李特。益州牧羅尚派隗伯在鄲城攻打李特的兒子李雄,互有勝負。寒冬十月,李雄給樸泰許以重金,把他鞭打得渾身是血,讓樸泰假裝獲罪,投奔羅尚,做李雄的內應。羅尚相信了樸泰,派給他軍隊。樸泰、李雄內外夾擊,大破羅尚。李雄乘勝追擊,夜裏到了成都城下,高呼萬歲,騙城中的羅尚說:“已經攻下了郫城。”羅尚信以為真,打開了小城門,李雄的軍隊進入城中。於是羅尚逃走,李雄攻克城池以後稱了王。
李特後被晉國大將桓溫剿滅。到了南朝宋義熙年中,譙縱在成都殺死益州刺史毛班,自立為成都王。
此事的原委是:毛班派任約去投奔義軍,軍隊到枝江時,正趕上劉毅兵敗,任約就投奔了桓振。毛班聽說任約投奔了桓振,就帶領三千士兵,從外水下來。譙縱是他的參軍,毛班派他率領梁州兵五百人從內水出發。梁州人不願意向東去,就推譙縱為主,反攻涪城並攻克了它。毛班聽說發生叛亂,從洛陽步行回來,到了成都,被譙縱一夥人所殺。
後來譙縱亦被劉裕的大將朱齡石所殺。以上就是蜀國興亡的曆史。曾有人斷言:吳蜀唇齒相依,蜀亡則吳也會亡。果真如此嗎?陸機說:“蜀國是可以作為外援的國家,但吳的存亡與蜀無關。”
他的根據是:蜀國有崇山峻嶺,陸地險要,路徑狹窄,山川險隘,河流湍急,即使有百萬雄師,也隻能前進千人;船隻成千,能前進的不過百艘。所以劉備攻打東吳的陣勢,陸士衡把它比作長蛇,這是地勢使然。
因此黃權說:“易進難退,這是兵家的絕地。”古語有定論:道路狹窄險要,就像兩鼠在穴中爭鬥,勇敢的一方取勝。
例2:吳越的分野上應鬥牛,下當少陽之位。今天的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都是吳的分野;今天的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都是越的分野。古人說:“生活在長江以南及五湖之間的人比較散漫。揚州如果治理得強可以統治三代。”治國有道則最後歸服,治國無道則率先背叛。因此《左傳》說:“吳國就如同正在生長的大豬和長蛇,總想吞食大國。”所以,吳為大國之患,由來巳久。
漢高祖劉邦時,淮南王英布謀反。高祖得知消息之後,便召集眾將,問:“英布謀反,該怎麼辦呢?”汝陰侯膝公說:“我有一個門客是原楚國的令尹薛公,他有辦法,可以請來一問。”
其實以前膝公曾向令尹問計,令尹說:“英布一定謀反。”膝公懷疑地說:“皇上分割土地給他,封他為王,賞賜給他官爵,使他南麵成為萬乘之主,他為什麼還謀反呢?”令尹說:“去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這三個人功勞相當,是同一類人,英布懷疑災禍將殃及自身,因此謀反。”
漢高祖於是召見薛公並問他。薛公說;“英布謀反不足為怪,如果英布使用上計,你就將失去崤山以東的地區;使用中計則勝敗不定;若使用下計便可以高枕無憂了。”高祖說:“什麼是上、中、下計?”令尹說:“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號令燕趙安守現已取得的地區,這樣崤山以東將歸他所有,這是上計;東取吳,西取楚,吞並韓地,取得魏地,控製住敖倉的糧食,堵住成皋要塞,結果如何便不可預料,此為中計什麼是下計呢?東取吳,西取蔡,把注意力放在越地,固守長沙,那你就高枕無憂了,漢朝便無事。也就是說,自己開拓江南,沒有進兵中原的雄心,這是下計。”
檀譚《新論》上記載:世上流行圍棋這種遊戲,有人說這也和用兵一樣。下棋的時候,工於棋藝之人選擇要點,疏布棋局,迂回包圍。依仗大勢來攻擊對方,這是通曉棋局中運籌之道者。中等的棋手則致力於阻斷、攔截,以求自活,爭奪微利,這種棋局的勝敗就很難判斷,隻有通過計算子數才能判定勝負。下等的棋手往往是固守邊、角,自求做活,在一塊小小的地方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