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君道之——善兵則天下易得(7)(1 / 3)

但這個以棋喻兵的說法也不如薛公所說的話明確:“上策是說攻取吳、楚之地,統一齊魯和燕趙。這就如下棋中重視整體布局一樣。中策說攻取吳、楚之地,吞並韓魏,阻斷成皋,占據敖倉。這就如中等的棋手致力於阻斷和爭奪微利一樣。下策是說攻取吳地中的小蔡,占據長沙,威脅越地,這就如圍棋當中下等棋手固守邊角一般。”

高祖說:“他會選擇哪一計呢?”令尹回答說:“用下計。”高祖問:“為什麼不用上、中兩計而取下計呢?”令尹說:“英布本是酈山的一名苦役,發展到萬乘之國已經不易,他是目光短淺,不顧身後,不作長遠打算的人,因此說他必定使用下計。”結果,確如他預料的那樣。

這之後吳王劉濞因兒子的緣故而謀反。剛開始時,大將田祿伯說:“招集兵馬向西進發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策略,事情不易成功。我願帶領五萬人馬沿江淮而上奪取淮南、長沙,進入武關,與大王會合。這是奇招。”太子卻說:“大王以謀反為名,軍隊不能借給人家,因為人家也會起來反對大王。”於是吳王沒有答應田祿伯的請求。後來小將桓將軍又對吳王說:“我們多是步兵,利於在崎嶇不平的地方行軍打仗,而漢朝多是車輛馬匹,在平原地帶占優勢。希望大王經過那些城池,奪不下,便放棄它,迅速地向西占據洛陽的武器庫,以敖倉的糧食為軍糧,倚仗山河的險要向諸侯發號施令。雖然沒有入關,天下就都屬大王了。假如大王進兵很慢,停留於城市,漢朝的車馬一到,進人梁楚一帶,我們就會失敗。”吳王征求各位老將的意見,老將說:“這是年輕人冒險罷了,哪裏考慮得周全呢?”吳王沒有聽從桓將軍的計策,親自統率兵馬。漢朝派太尉周亞夫阻擊吳王,周亞夫使用他父親門客的計謀,擊敗了吳軍。

淮南王劉安怨恨其父厲王劉長獲罪而死,打算謀反。問伍被說:“我向西發兵,諸侯一定會有起來響應的,但萬一響應的人不多怎麼辦?”伍被說:“占據南麵的衡山,從邪裏進兵廬江,在潯陽布置船隊,守住下雉,再把守住九江的入口和洪州,在江邊設置弓弩手以做防備,防範南郡派兵而下。向東邊攻取江都、會稽,連同浙江一帶,這樣不僅可製約江淮一帶的強大兵力,而且還可以拖延時間。”淮南王同意了,但還沒有發兵,便因敗露被殺。

後來漢靈帝、獻帝當政之時,太監把持朝政,天下失控,國家大權旁落。

何進密謀誅殺宦官,何太後不同意。何進便召董卓進京,以此來脅迫太後。他密令董卓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依仗皇上恩寵,禍亂天下。從前,趙鞅動用晉陽的兵甲來清除晉君身邊的壞人。我要鳴鍾擊鼓進人洛陽,討伐張讓等人。”董卓還沒趕到,何進的密謀便敗露了。董卓一到,馬上廢立皇帝,此後,天下大亂。

當時長沙太守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谘,袁術乘機占據南陽郡。孫堅與袁術聯合,準備奪取劉表的荊州。不久,孫堅被亂箭所傷而死。

當初,劉表占據荊州,聽說江南亂軍四起,就對蒯越等人說:“我想征募軍卒,擔心招集不來,有什麼好計策嗎?”蒯越回答說:“老百姓不歸順是因為仁愛不足;歸附了但卻無法管理是因為道義不夠。假若仁義之道能夠推行,老百姓就會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地前來歸服,哪裏還用得著擔心老百姓不歸順?袁術有勇無謀,殘暴貪婪,百姓深以為患。如果示以小利,他屬下大部分人一定會前來歸降。你清除他們中的無道之人,以安撫的方式任用他們。人都有渴望生存下未的想法,這樣做就一定會使四方百姓負子攜妻前來。兵力強大,上下同心,在南麵占據江陵北麵據守襄陽八郡,天下很輕易地就會安定了。即便袁術率兵前來,也不會有什麼作為。”後來果真如此。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率領他的部隊打敗揚州刺史劉繇,占據了江東。

孫策聽說袁術要篡位稱帝,寫信勸阻說:“過去董卓無道,淩辱加害何太後,對弘農王施加暴行,天子逃外,宮殿太廟被燒毀。天下群雄激憤,揭竿而起。雖然如此,但河北袁紹在黑山心存不軌,曹操在東徐塗毒生靈,劉表在荊南謀反,公孫述在朔北叛亂,劉繇鬥力,劉備爭王,希望你匡正臣禮,阻止兵禍,可你卻毫不猶豫地拋棄了這種做法,還產生了自己掌權漢室的想法,這恐怕不是天下百姓所企盼的。從前商湯討伐夏桀還說夏桀罪孽深重,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說殷紂王犯了大罪。這兩位君王,雖然身負聖明之德,但假如當時沒有夏桀和殷紂暴行天下的過錯,也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機會。現在皇上並非作惡天下,隻因年紀小,被強臣脅迫,這不同於商湯和周武王的時候。你作為漢朝的重臣,榮耀恩寵無人能比,應當效盡忠臣的氣節,來報答漢室。”袁術不聽,孫策於是同他斷絕了關係。

孫策聽說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準備渡江襲取許昌,沒有成功,被人刺殺。孫策的下場早被人有所料。當他有渡江偷襲曹操的打算時,曹操一夥人都很恐慌。謀臣郭嘉說:“孫策是英雄豪傑,能使人為他效死力。但他輕敵而無戒備。即便有百萬大軍,也不過如一人獨行中原一般,如果派刺客伏擊,他隻是一個人就能對付的敵手。依我看,他必死於匹夫之手。”後來果真被許貢的門客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