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下邳攻打呂布,沒有攻克,要撤軍。荀攸說:“呂布有勇無謀,現在他三戰都已敗北,銳氣已經減弱了。三軍以將為主,主將衰弱士兵就沒有了鬥誌。陳宮雖有智謀但反應遲緩。現在趁呂布的士氣還沒有恢複,陳宮的謀劃還沒有掌定,進軍迅速攻打他們,戰敗呂布就沒有問題了。”曹操於是決開沂水、泅水,水淹下邳。守城軍隊潰敗,生擒呂布。袁紹率領大將文醜和曹操開戰。荀攸勸曹操用輜重引誘敵兵,敵人於是紛紛搶奪糧草物資,造成軍陣大亂,文醜也被殺死。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糧食匱乏,他給荀或寫信,要撤兵回許昌。荀或說:“袁紹把所有的人馬都集結在官渡,要和你一決勝負。你以最弱小的抵抗最強大的,如果不能戰勝對方,一定會被對方乘機製服,這是關鍵時刻。而且袁紹隻是匹夫之勇,能夠聚攏人才但不會任用。如果憑你的聖明勇武並借助於天時,幹什麼不能成功?現在糧食雖少,但還不像楚漢在滎陽、成不時那樣。那時,劉邦和項羽都不肯後退,先退的一方氣勢一定會弱。你用十分之一的士兵劃分區城固守它,卡住袁軍的咽喉,令其不能向前,現在已經和他相耗了半年。眼看著袁軍的勢頭已經枯竭,一定會發生變故。這是運用計謀的時機,千萬要把握住。”
後來,袁紹的謀士許攸貪圖錢財,但袁紹不能滿足他,他就來投降。他向曹操遊說,讓曹操偷襲袁紹的其他屯營,燒了他的糧草。於是打敗了袁紹。
張繡在南陽和荊州牧劉表會合,曹操前往征討他們。謀臣進言說:“我們應該緩進兵。因為張繡和劉表相互依仗自認為強大。張繡作為遊軍被劉表供養,但劉表是供養不起的。逼迫他們,他們就會團結一致;緩一緩,他們就會自己分裂。”曹操不聽,劉表果然派兵來救張繡,曹操大敗。
初平三年春,曹操撤兵回許都。張繡率兵追擊,曹軍無法前進。曹操給荀或寫信說:“敵人來追擊我,雖然我們一天隻能走幾裏路,但照我的估計,到了安眾,必定能打敗張繡,後來,果然設奇兵打敗了張繡。曹操回到許都,萄或問:“您從哪一點估計到敵人必破的?”曹操回答說:“敵人阻擋住我軍的退路,把我軍逼到絕境,因此知道我們會勝利。”
西平曲光殺了西平郡守叛亂,眾將要求派兵攻打。張既說:“隻有曲光等人造反,其他人不一定和他們一樣。如果此時派兵前往,當地官吏、羌人、胡人一定認為國家不辨是非,反而使他們相互依賴。這樣做就像是給老虎添了翅膀。曲光等人要依靠羌人、胡人作外援,現在先讓羌人、胡人從背後攻打他們,給以豐厚的獎賞。凡被俘虜的都充當羌人、胡人的使奴。在外擋住他們的勢頭,在內分化他們。這樣必定會不戰而勝。”於是發布檄文告知那些隨曲光作亂的人不追究,能夠斬賊兵首領並送人頭的人要加以封賞。於是,曲光的部下殺了曲光,送來首級。
以上就是曹操統一了九州百郡八成以上的大概情形。
有語雲:能夠挽救天下危機的人,就會使天下安定;能夠解除天下憂患的人,就會享受天下的快樂;能夠解救天下災禍的人,就會得到天下之福。
董昭等人要晉升曹操的爵位,加賞九錫,他們秘密征求荀或的意見。荀或不讚成。曹操心中不滿,於是殺了荀或。
範曄評論說:“世人都稱荀或通曉權變,我認為有些過頭了。我常常想,中等賢能以下的人,便不必追求圓滿,他的智謀有所疏漏,能開始未必能善終,這是因為事理不能完全窮究。憑衛賜的賢能,一番話便顛覆兩個國家,不是他不講仁義而非要如此,而是因為國家有全盛就必定有失敗。這就是功業不能圓滿啊!遇到時運變化的時候,沒有雄才大略不能成功,大權自然會落到功高勢強者的手中。這又是盛、衰不能兩全的情形。這大約是使統治歸於正道,也是殺身成仁的意思。”
曹操平定戰亂,功績很大。到魏文帝時,順天應人,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自立為天子。
劉若上表勸曹丕稱帝:“我聽說“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違’,所以孔子說:‘周公難道不聖明嗎?他卻把天下讓給了周成王。這如同天地、日月不吝惜萬物一樣。’因此,堯要禪位給舜,舜一點兒沒有推辭。現在漢室氣數已盡,炎漢皇帝命運將終,上天感念魏有明德,魏國將領受齊天洪福,祥瑞光明,受天帝之命已是必然,神人都必將響應。即便是有虞氏時出現的儀鳳,西周時出現的躍淵之魚,和今天的祥符瑞兆也無法相比。可你卻不遵天命注重小節,違背人心而貞守私誌,上忤逆皇天旨意,中忘掉聖人知人達變的原則,下令人臣翹首以盼之心失望,這樣既不能把聖人之誼付諸實施,也不能把蓋世功勳垂繼後世。我聽說侍奉君王應進獻興替之道,有據理力爭的權力。我們臣子冒死肯求陛下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