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君道之——善兵則天下易得(8)(3 / 3)

太史丞許芝又說:“《周易》說:‘聖人應天命稱王,黃龍在戊己日出現。’七月四日是戊寅日,有黃龍出現。這是帝王承受天命的瑞祥之兆。《易傳》又說:‘聖人憑德行使天下歸附,仁愛恩德廣施天下,麒麟的戍己日出現,應驗在聖人秉受天命上。’我聽說帝王是五行的精華,易姓更替,興衰輪回,以七百二十年為一個周期。有德政的王朝統治時間超過八百年,設有德政的王朝統治不到四百年。因此,周朝一統天下達到八百六十七年,夏朝隻有四百幾十年。漢朝至今四百二十六年,天命的時限,將要完結了。這都是帝王秉受天命改朝換代的征兆。得到歲星照臨的人才能興起,從前周武王伐殷商的時候,歲星在鶴火旁出現,鶴火正是周的分野。漢高祖進入秦地,五星聚集東井,這是應了漢室的分野。現在歲星照臨大梁,應了魏國的分野。上天的瑞兆一起出現,萬望陛下能體察堯舜的聖明,秉受可到七百年的禪讓代興,這是天下有識之士的共識。請把我的想法傳達給陛下。”給事中蘇林等又說:“天上有十二星宿來和地上相應成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歸屬。天子以此秉承天命,諸侯以此分封。周文王秉承天命,歲星是在鶴火星旁,到周武王攻伐殷紂王,這是十三年之後,歲星又出現在鶴火星旁。所以《春秋傳》說:‘周武王攻伐殷紂王,歲星在鶴火星旁,就應了我們周室的分野。’以前光和七年,歲星照臨大梁,魏武王領命為將,征討黃巾軍。建安元年,歲星再次照臨大梁,魏武王被封為大將軍。十三年後,歲星又出現在大梁,魏武王被拜為丞相。現在二十五年之後歲星又出現在鶴火星旁,陛下該秉承天命。這是魏室合於歲星,和周文王秉受天命相對應。舜以土德承繼堯的火德,現在也是以魏的土德承繼漢的火德,在五行運行中漢魏緊隨堯舜之後。陛下應該更換年號與服色,建帝號,這是天下百姓的福報啊!”

朝廷內部雖然安定了,可是吳蜀還未歸順。文帝於是問賈詡:“我想討伐不聽從號令的人,以統一天下,吳和蜀先伐哪一個呢?”賈詡回答說:“攻城略地靠權謀兵法,建立基業則崇尚道德教化。陛下應運登基,統治國家,假若撫之以德政而待其變亂,平定他們也就毫不困難了。吳、蜀雖然是小國,但都有崇山峻嶺作屏障,而且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會用兵,他們據險守要,戰船往來於江湖,很難一下子消滅掉。用兵之道是具備了必勝的條件然後出擊,根據敵情選派將領,這樣才能動無失策。我認為群臣中沒有劉備、孫權的對手,盡管憑借朝廷的威嚴去對他們動武,仍然看不到萬無一失的形勢。從前舜動用武力而有苗臣服,我認為眼下還是先文後武為好。”文帝沒有接受。後來果然兵敗,沒有成功。

諸葛亮兵出斜穀,屯紮在渭南。司馬懿率兵攔截他。朝廷詔令司馬懿:“隻須堅守,以挫敗他們的銳氣。蜀兵前進不得,後退也不和他打,這樣停留時間長了就會把糧草耗盡。蜀兵搶虜不到什麼就一定會逃跑了。他們一逃跑就去追擊。這樣以逸待勞,方是獲勝之法。”諸葛亮給司馬懿送來女人的衣服以激怒他。司馬懿要出兵迎戰,辛毗靠著節杖製止,司馬懿於是才不再出戰。諸葛亮軍中的使節到來,司馬懿隻問諸葛亮的生活情況,絕口不提打仗的事。諸葛亮的使節說:“處罰超過二十板的小事他都親自過問,每天隻能吃一點飯。”

司馬懿說:“諸葛亮快死了。”不久諸葛亮果然死了。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司馬懿任命鄧艾為鎮西將軍,抵禦蜀將薑維。薑維失敗,退守劍閣。鍾會進攻薑維,未能取勝。鄧艾上書說:“現在敵人受到了挫折,最好乘勝前進,從陰平經由小路經過漢德陽亭,離開劍閣向西一百裏的涪縣挺進,距離成都三百餘裏,然後發奇兵直搗其心髒,劍閣的守軍如果回援涪縣,就大舉攻擊;劍閣守軍如不回援,那麼救援涪縣之兵就會很少。《軍誌》上說:攻其不備,擊其不意。現在攻擊他們的空虛之處,定能破敵。”冬十月,鄧艾出兵陰平,踏上一條周圍荒無人煙且長達七百餘裏的艱難征程,他們逢山開道,一路山高水深。鄧艾用氈子裹住身體,推著滾下去,眾將士隨後都攀著樹藤,摳著石縫,魚貫而行。隊伍行進到江郵,蜀將諸葛瞻從涪縣還守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來攻。鄧艾派遣他的兒子鄧忠等人出戰,大敗蜀軍,殺諸葛瞻。鄧艾進軍雒縣,劉禪於是投降。

蜀後主劉禪采納譙周的主意,捧著玉璽投降魏軍,向鄧艾進降表說:“因江漢之阻隔,我們遠離朝廷。身處蜀地,偏安一角,不能順天應時,已有數年。曾在黃初年中,魏主下詔表示恩寵。當時若敞開大門,就可光揚大義。但我昏聵頑劣,貪圖承續先輩的餘業,俯仰之間已過多年,猶未接受詔命,以致天威震怒。人鬼都有所歸屬,我們懼怕王師的神威勇武,豈敢不洗心革麵順從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