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氣病辨證論治
氣的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體內流動著的精微物質;一是指機體中各個器官的功能活動。功能活動異常即是病理變化,故《內經》所說:“百病生於氣也”.氣之為病,範圍較廣,茲就氣虛、氣滯、氣鬱、氣逆等證加以論治之。
一、氣虛證
呼吸氣促語低微,神疲肢倦納入虧,
心悸筋緩目盲暗,自汗脫肛內髒垂,
頭暈耳鳴腰酸痛,保元升柴術陳歸。
【理】五髒氣虛,功能衰退,所表現出各種虛損不足的症狀。肺主呼吸,肺虛則呼吸氣促微弱,語言低微。脾主四肢,胃主受納、脾胃俱虛則神疲肢倦,納少腹脹。心位於胸中,主血脈,藏神誌,心虛則胸悶,心悸。肝主筋,開竅於目,肝虛則筋緩不收,目盲無所見。衛氣虛不能固表則自汗多。中氣虛陷,清陽不升,則有脫肛、子宮脫垂、內髒下垂等症(胃下垂、腎下垂等)。腎主骨、生髓通腦、開竅於耳,腎虛則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腰痛。五髒氣虛則有舌淡脈弱的表現。
【法】補虛益氣
【方】補中益氣湯
【藥】人參15克黃芪25克甘草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白術15克陳皮15克當歸20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肺氣虛加阿膠15克、蛤蚧15克。
(2)脾胃氣虛加山藥50克、茯苓25克。
(3)心氣虛加桂枝15克、茯苓25克、遠誌15克。
(4)肝氣虛加木瓜15克、天麻15克、菊花15克。
(5)腎氣虛加菟絲子25克、枸杞子50克。
(6)衛氣虛重用黃芪加防風25克。
(7)中氣下陷,內髒下垂者加桔梗25克,重用升麻25克
二、氣滯證
氣滯主症悶脹痛,脹痛發作時重輕,
部位不定走竄痛,噯氣矢氣痛減輕,
五髒氣滯有兼症,行氣理氣法最靈。
【理】氣滯,是指人體氣機流通不暢,甚或壅滯不行的病理變化。造成氣機失調的原因主要有情誌不和,飲食不節,感受外邪,跌打損傷等。《內經》雲:“不通則痛”,即指氣滯之痛。氣滯之痛,是以脹痛為主,脹痛發作,時輕時重,痛無定處,常為竄痛,得矢氣、噯氣則痛減,並與精神因素有關。其脹悶疼痛,多有五髒兼症。如肺氣滯者,則兼有咳喘。脾胃氣滯則兼有脘悶納呆。肝氣滯則兼有脅脹滿。心氣滯則兼有心區憋悶。腎氣滯則兼有腰脊脹痛,浮腫等症。
【法】行氣理氣
【方】三香理氣湯(自擬方)
【藥】香附25克香櫞25克木香10克三棱7.5克枳實15克枳殼15克青皮15克陳皮15克檳榔15克丹參25克麥芽50克佛手20克當歸15克烏藥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咳喘者加蘇子20克、萊菔子25克、白芥子10克、杏仁15克。
(2)脅肋痛者加柴胡15克、鬱金15克、川楝子25克。
(3)心區憋悶者加瓜蔞25克、薤白15克。
(4)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5克。
三、氣鬱證
氣鬱胸膈脘腹滿,納少嘈雜嘔吞酸,
噯氣嘔沉弦滑,六鬱芎香曲蒼山。
【理】氣鬱與氣滯的病機相同,隻是病情輕重有別,即氣鬱者輕,氣滯者重。氣滯主症以脹痛為主;而氣鬱主症以痞滿鬱塞為主。是脾胃氣機不暢,升降失常,以致氣、血、痰、火、濕、食等因所致氣機鬱塞的病理變化。
心肺居於胸中膈上,肺失宣降,心陽不振故症見胸膈痞悶。脾胃居於中州,脾升胃降的氣機鬱塞故脘腹滿悶,納少、嘈雜,嘔惡、吞酸。脈沉主六鬱,弦主氣鬱,滑主痰食鬱塞。
【法】行氣解鬱
【方】六鬱湯(越鞠丸)
【藥】川芎15克香附25克神曲20克蒼術20克山梔子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氣鬱者加木香10克、檳榔片15克。
(2)濕鬱者加茯苓25克、澤瀉25克。
(3)痰鬱者加半夏15克、膽南星5克。
(4)食鬱者加山楂20克、麥芽50克、砂仁15克。
(5)火鬱者加黃連15克、青黛5克。
(6)經閉不通血瘀者加桃仁15克、紅花15克。
四、氣逆證
氣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呃逆噯氣嘔惡胃,肝逆昏厥頭暈眩。
【理】氣逆,就是氣機不下,逆而上衝之意。臨床常見的氣逆證,有肺氣上逆、肅降失職,故有咳嗽、喘息喝喝。胃氣上逆、胃失和降,故有呃逆、噯氣,或嘔吐、噎膈、食不下等症。肝氣上逆,疏泄無權,氣逆於上而有暈厥、眩暈,甚或吐血。
【法】降氣鎮逆
【方藥】
(1)降肺氣:蘇子降氣湯。橘紅15克半夏15克肉桂10克蘇子20克前胡15克厚樸15克沉香15克當歸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降胃氣:旋覆花代赭石湯。旋覆花15克代赭石25克半夏15克人參15克甘草10克生薑20克大棗4枚水煎服。
(3)降肝氣:“氣有餘就是火”肝火上鬱,上升太過者,用當歸龍薈丸(見肝膽病辨證論治的“肝火上炎”中)。若肝風內動,氣逆於上,而有頭暈眩,肢震顫者,可用鎮肝熄風湯(見肝膽病辨證論治的“肝陽上亢,化熱生風”中)。
第二節 血病辨證論治
《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即脾胃受納水穀,化其精微,奉心陽的氣化作用,變化而赤者,成為血液。它是人體內的重要營養物質。有養五髒營六腑,滋濡四肢百骸,潤澤空竅的作用。若血虛、血熱、血瘀、出血等病理變化則有各種不同的表現症狀。
一、血虛證
麵唇舌白無光華,心悸失眠手足麻,
經少愆期脈虛細,頭暈乏力眼昏花。
【理】血液虛少不能上升於頭,營潤於麵唇與舌體,故麵唇舌質淡白無華,且頭暈、眼花。心主血脈而藏神,血液虛少,則不能養心神,故心悸、失眠。血虛不能充實於四末,四肢絡脈空虛不能濡潤肌肉經脈,故手足發麻。血之充盛則月經如期(三旬時一下),血液虛少則月經愆期。心主血脈,血少則脈細無力。
【法】養血補血
【方】當歸補血湯合人參養榮湯
【藥】當歸20克黃芪50克人參1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熟地25克五味子15克陳皮15克遠誌15克桂心5克水煎服。
二、血瘀證
血瘀證的特征,有局部腫脹刺痛,痛有定處,日輕夜重,麵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質隱青或紫暗,有瘀血斑塊或瘀血點。口幹欲漱水而不欲咽。肢體麻木或拘攣,感覺異常,肢端發涼,脈沉細澀等症均是瘀血病的特征。
是因血瘀於局部而不散,故某一局部腫脹疼痛。瘀血是有形之物而不散,故痛有定處。白晝陽盛而有助陽氣活血,黑夜陰盛則血行減慢,故瘀血性疼痛日輕夜重。血瘀顏麵、口唇、舌質等部細小脈絡不得行散,故麵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質隱青或紫暗,有瘀血斑點。局部瘀血津液不布,故口幹欲漱水而不欲咽。瘀血阻塞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故四肢有麻木、痙攣,或肢端發涼等異常感覺。瘀血阻滯血脈的流暢,故脈來沉澀。
上述症脈均為血瘀病共有的特征,是血瘀病的共性。凡有此類症狀者,均以活血化瘀為總的治療法則。在臨床的實踐中所見,全身全部瘀血者較少,而全身某一局部瘀血者多,並有瘀血的兼症。僅就某一局部瘀血,與血瘀的兼症論治如下。
(一)頭麵部血瘀證治
發落眼紅眼疼痛,酒糟鼻子鼻尖紅,
牙疳口臭久不愈,紫青記臉白癜風。
【理】瘀血阻塞頭部毛發的血絡,新血不能營潤頭發故頭發脫落。血瘀於眼球,故眼目紅赤疼痛。血瘀於鼻,故有酒糟鼻子,或紅鼻尖。口腔或齒齦等處血瘀,故出現牙疳、口臭久治不愈。血瘀於皮表某一局部,故有紫記臉和青記臉,紫癜風和白癜風等病。
【法】通竅活血
【方】通竅活血湯
【藥】川芎5克赤芍5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麝香0.5克大棗7個老蔥白3頭生薑3片黃酒半斤。
用酒、水各半斤,煎至四兩湯液,去渣入麝香,再煎二沸,服之。(如無麝香可用白芷15克代之)
(二)瘀血擾亂心神
哭笑不休罵詈歌,不識親疏煩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