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氣血津液辨證論治(3 / 3)

(三)吐血

二地三丹芥炭湯:生地50克熟地100克三七15克丹皮15克荊芥炭10克水煎服。或用驗方三七黃花散:漢三七15克大黃5克花蕊石20克(醋煆七次)三味混合共為細末,每服10克。一般服2~3次出血即由多而少。服5~6次吐血由少而無,有的吐血重者服8次而愈。

(四)便血

(1)先便後血,便血如濺者,名腸風便血,治以槐角丸:槐角15克地榆15克川芎5克黃連5克黃芩15克黃柏15克生地15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當歸15克側柏10克烏梅3個生薑20克水煎服。

(2)先血後便,是痔疾便血,以銀翹二草湯治之:銀花75克連翹75克生甘草50克夏枯草50克共為細末,均10包,每服1包,或按上述藥量減半,水煎服。

(五)尿血

茜草根散:茜草20克阿膠15克側柏葉20克生地20克黃芩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或用:劉寄奴25克生地50克水煎服。

(六)婦女崩漏下血

(1)因脾虛不能攝血而崩漏者,可用歸脾湯隨證加藥治之。黨參40克白術25克茯苓30克甘草15克棗仁15克遠誌15克木香5克當歸15克黃芪40克地榆炭50克阿膠20克兼有瘀血者加三七粉15克衝服。

(2)因瘀血所致血不歸經者,可用膠紅散治之。阿膠50克紅花40克冬瓜仁25克當歸50克水煎服。葉天士說“初崩宜塞,久崩宜通”膠紅散有活血、止血的作用,對久崩下血不止可收卓效。

(七)外傷出血

外傷重症出血不止者,可內服十灰散:大薊、小薊、蓮葉、柏葉、茅根、茜草根、棕皮、丹皮、大黃、梔子各等份。各藥燒炭存性,研極細末,每服20克,白開水衝服。

再以血竭、沒藥、白芍、瓜蔞根、熟石灰、煆石膏、白及、三七各等份,為極細末,瓶裝備用。用時敷於出血的創麵上,即可止血。

第三節 津液病辨證論治

一、津液不足證

唇焦舌燥口咽幹,皮膚幹枯大便難,

尿少舌紅脈細數,養陰補津增液痊。

【理】由於汗、吐、下、高熱、失血、多尿等因而造成津液損耗、不能濡潤機體組織各部分,故呈現全身性的幹燥症狀。

【法】生津補液

【方】增液湯

【藥】生地50克麥冬25克玄參25克水煎服。

二、水液內停(痰飲證)

(一)痰證

1.風痰

風痰動風頭暈眩,喉中痰鳴倒突然,

口眼歪斜舌不語,大秦艽湯肢麻偏。

【理】是因痰盛而動風,風盛則動,動搖不穩,故頭暈目眩。痰盛則息道不利故喉中痰鳴。痰濁閉阻清竅則突然昏倒。痰濁流竄經絡、閉塞陽氣不暢,故有口眼歪斜舌強不語,或肢麻偏癱。

【法】祛風豁痰

【方】大秦艽湯

【藥】秦艽15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甘草1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10克生地10克石膏20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細辛5克黃芩15克水煎服。

2.熱痰

熱痰互結黃稠黏,喉痹便結心內煩,

或發癲狂脈滑數,人參瀉肺滾痰丸。

【理】熱痰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痰熱互結。熱盛煎津化燥,故痰黃黏稠。痰熱互結,阻塞氣機,故見喉痹。痰熱結滯於腸道則大便幹結。痰熱互結擾亂心神,輕則心內煩躁,重則發癲發狂。脈滑主痰盛,脈數主火熱,痰熱互結脈見滑數。

【法】泄熱豁痰

【方】人參瀉肺湯,或用滾痰丸

【藥】人參瀉肺湯《醫宗金鑒》方:枳殼15克桔梗15克杏仁15克人參15克桑皮25克山梔15克連翹15克黃芩15克薄荷15克甘草15克大黃10克芒硝10克(勻3份與湯液衝服)。

滾痰丸: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共為細末,水製小丸。每服5克,日服3次。

3.寒痰

畏寒厥冷痰清稀,骨痹刺痛病四肢,

(四肢不舉)

氣短咳喘沉遲脈,二陳薑附化寒濕。

【理】是陰盛陽衰,水津凝滯不化而成寒痰。陽衰陰盛不能溫肢體化津液,故畏寒厥冷咳痰白稀。寒痰凝結,經絡阻滯,氣不得伸故有骨痹刺痛、四肢不舉。寒則氣收,息道不利故氣短咳喘脈沉遲。

【法】溫化寒痰

【方】薑附二陳湯

【藥】橘紅30克半夏15克茯苓50克甘草15克幹薑15克附子15克細辛5克水煎服。

4.濕痰

胸悶納少痰易咳,嘔惡頭暈胖嫩舌,

身重困倦脈滑軟,二陳蒼樸必加多。

【理】本病是脾不化濕,肺不施津,水濕津液聚而成痰。濕痰閉阻胸陽,故胸悶。痰濕不化,故痰多易咳。濕痰阻塞脾胃氣機,脾氣不升則頭暈,身重困倦乏力。胃氣不降,則納少惡心,重則嘔吐。

【法】燥濕化痰

【方】蒼樸二陳湯

【藥】橘紅30克半夏20克茯苓50克甘草15克蒼術30克厚樸30克水煎服。

5.燥痰

燥痰粘連難咳出,痰塊如線又如珠,

口鼻喉舌便幹燥,清燥救肺湯效殊。

【理】火熱化燥,熱盛灼津,煎熬津液,津液煎煉成痰,痰幹而燥,故粘連難於咳出,痰狀如塊、如線、如珠。口、鼻、咽喉、腸管等處津液幹枯,故口鼻舌咽幹燥,大便幹結。

【法】養陰清燥

【方】清燥救肺湯

【藥】人參10克甘草10克麥冬25克生石膏25克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胡麻15克桑葉15克阿膠15克水煎服。

(二)飲證

1.痰飲證

胸脅支滿胃水音,嘔吐痰稀頭眩暈,

心悸氣短口不渴,脈象弦滑苔白深。

【理】中陽不振,水飲內停,支撐胸脅故支滿。痰飲留於胃脘故胃有振水音。水飲上逆則嘔吐清水,痰涎清稀。痰飲阻滯清陽不升,所以頭暈目眩。痰飲上淩心肺則心悸氣短,痰飲內停而不傷津故口不渴。脈弦滑主痰,苔白主寒濕。

【法】溫化痰飲

【方】苓桂術甘湯

【藥】茯苓50克桂枝15克白術25克甘草20克水煎服。

2.懸飲證

嗽引脅痛肋脹滿,氣短喘促脈沉弦,

轉側呼吸牽引痛,攻水十棗控涎丹。

【理】水停於胸膈,為懸飲。水停於胸脅阻礙氣機升降,肺的宣降失職,嗽引脅痛,脅肋脹滿,氣短,喘促。轉側呼吸影響胸陽之氣的通宣,故轉側呼吸牽引痛。水飲內結氣血不升,故脈象沉弦。

【法】攻水逐飲

【方】十棗湯

【藥】芫花、甘遂、大戟各等量共為細末,每服2克用10個大棗煎湯送服。每日早飯前空心服1次。

3.溢飲證

肢體沉痛或肢浮,咳喘尿少汗液無,

發熱惡寒痰白沫,弦緊苔白青龍除。

【理】此乃脾不運化水濕,肺不施布津液,脾肺俱病,水飲內停的病證。水濕溢於肌膚,阻礙陽氣暢通,故有肢體沉重浮腫等症。水濕犯肺,肺失宣降而咳喘,肺不能施布津液化為汗尿,故尿少無汗。風寒束表,衛氣閉塞,則發熱惡寒。寒不傷津,津液不布故痰稀白沫多。脈弦緊者是寒邪所束,苔白者屬寒。

【法】溫化利水

【方】五苓散、小青龍湯

【藥】

(1)脾肺俱病而浮腫者宜五苓散治之。茯苓50克豬苓25克澤瀉25克白術2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2)風寒外束咳喘者宜小青龍湯治之。桂枝15克白芍15克幹薑15克細辛5克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麻黃1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4.支飲證

咳喘上逆胸膈滿,浮腫難臥氣息短,

痰白沫多脈弦緊,葶藶大棗瀉肺痊。

【理】此乃水飲犯肺的病證。水飲上逆,肺氣不降,故咳喘倚息不得平臥。水液不能下輸而浮腫,痰白沫多。

【法】瀉肺逐飲

【方】葶藶大棗瀉肺湯

【藥】

葶藶子25克大棗20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