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髒腑辨證論治(一)(2 / 3)

【法】清熱瀉火

【方】導赤散

【藥】生地50克木通15克甘草15克燈心草5克水煎服。

第二節 肺與大腸病辨證論治

肺與大腸,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互製約,相互為用,對立統一的整體關係。其經絡相表裏:體表之脈於手大指次指之端相銜接,內髒之脈,肺脈屬肺絡大腸,大腸之脈屬大腸而絡肺的相互絡屬關係。其功能肺主宣降則大腸傳導,大腸的傳導而有助於肺的通宣;肺主通調水道,大腸主變化渣滓成形,水液分利,故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促進,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生理失調,製約失衡則病變形成。

一、肺氣虛

咳嗽無力氣短喘,自汗倦怠懶聲低,

舌淡苔白脈虛弱,畏風怕冷痰清稀。

鍾乳補肺湯麥味,參紫冬桑白石桂。

肺氣虛證包括咳嗽、氣喘、肺癆等證以及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氣腫等。

【理】肺主諸氣,又主宣降。肺氣虛,宣降失常

故咳嗽無力,氣短喘促。衛氣護衛肌表,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衛氣弱,不能固密肌表,故自汗出。肺主諸氣,肺氣虛則全身功能衰退,故倦怠乏力。肺氣是宗氣形成的主要成分,肺氣虛則宗氣不足故懶言聲低。舌淡苔白脈虛弱無力,皆肺氣虛所致。風冷皆可傷氣,故肺氣虛則畏風怕冷。肺氣虛則不傷津,故咳痰清稀。

【法】補肺益氣

【方】鍾乳補肺湯

【藥】

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人參15克紫菀15克冬花15克桑皮25克肉桂10克白石英15克鍾乳石25克糯米30克生薑30克大棗6個水煎服。

若肺氣虛,無畏風怕冷者,可用人參補肺湯。《醫宗金鑒》雲:“養肺平劑肺氣虛,勞久喘嗽血腥宜。參草杏阿知母棗,烏梅罌粟骨桑皮。”即,人參、甘草、杏仁、阿膠、知母、大棗、烏梅、罌粟殼、地骨皮、桑皮。

二、肺陰虛

咳嗽無痰少而黏,痰中帶血口咽幹,

舌紅苔黃脈細數,盜汗顴紅五心煩,

音啞潮熱滋潤肺,固金養陰二方先。

肺陰虛證,包括肺癆、咳嗽、咳血、失音等證,以及現代醫學的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等。

【理】陰虛陽盛耗津故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幹燥。陰虛生內熱,故舌紅,脈細數。陰虛內熱迫津外泄,故盜汗。虛陽上浮故顴紅。肺主聲音,肺陰虛不能主聲而音啞。五心煩熱皆陰虛陽盛神誌不安、四末陰虧所致。

【法】滋陰潤肺

【方】

(1)陰虛火旺,痰中帶血者,用百合固金湯。

(2)陰虛燥咳,口唇幹燥者,用養陰清肺湯。

【藥】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貝甘桔麥芍當”:生百合5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玄參15克貝母10克甘草10克桔梗15克麥冬15克白芍15克當歸15克水煎服。

“養陰清肺(湯)地麥玄,芍草貝母薄荷丹”:生地50克麥冬20克玄參20克白芍20克甘草15克貝母10克薄荷10克丹皮15克水煎服。

按百合養陰二方共同加藥如下。五心煩熱者加青蒿15克鱉甲25克地骨皮40克盜汗多者加浮小麥50克牡蠣50克,幹咳痰少而黏者加沙參15克玉竹30克痰中帶血加阿膠15克大、小薊各25克。

三、痰濁阻肺

咳嗽胸滿喘氣粗,痰多白黏易咳出,

嘔惡苔膩脈沉滑,二陳橘半草苓舒。

痰濁阻肺,包括咳嗽、喘息、痰飲,現代醫學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

【理】濕邪損傷脾肺,肺不能施布津液,脾不能運化水濕,其津液凝聚不散而成痰。濕痰阻塞於肺,肺失宣降,氣鬱胸中而不降,故咳嗽胸滿或喘促氣粗。濕邪黏膩而不傷津,故痰白黏而量多,容易咳出。濕痰犯胃,胃氣上逆故輕則惡心,重則嘔吐。苔膩脈滑皆濕痰所致。

【法】燥濕化痰

【方】二陳湯

【藥】

橘紅30克半夏20克茯苓50克甘草15克水煎服。頭暈頭痛,痰多胸悶者加南星5克枳實20克(名導痰湯)口苦嘔涎、虛煩不寐者加枳實20克竹茹25克(名溫膽湯)。肺腎陰虛,氣不化津而成痰加當歸20克熟地50克(名金水六君煎)。形體瘦弱痰多氣短者加萊菔子25克白芥子10克蘇子15克。

四、風寒束肺

惡寒發熱咳痰稀,麵肢浮腫喘籲籲,

無汗苔白脈浮緊,解表化飲青龍宜。

風寒束肺,包括咳喘證、慢性氣管炎、氣管哮喘、肺氣腫等。

【理】肌表衛陽之氣,被風寒之邪所束而不得散越,故惡寒發熱或頭身疼痛。風寒束肺,肺失肅降故有咳嗽、氣喘籲籲。肺為水之上源,而通調水道,風寒束肺,則水道不通故頭麵四肢浮腫。肺主皮毛,風寒束於皮毛,則表實無汗故苔白脈浮緊皆屬風寒束表所致。

【法】發散風寒,宣通肺氣

【方】小青龍湯

【藥】

“桂芍幹薑辛半味,麻黃甘草小青龍”:桂枝15克白芍15克幹薑15克細辛5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麻黃1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若煩躁不寧,舌紅苔黃已由寒化熱可加生石膏50克、生薑20克、大棗5枚(名大青龍湯)。全身浮腫,胸悶氣喘者加豬苓15克、茯苓50克、澤瀉25克、附子20克。

五、風寒傷肺

微惡風寒咳不喘,咳重痰多脈浮緩,

久咳不止痰不爽,止咳化痰止嗽散。

風寒傷肺包括外感咳嗽或外感久咳不愈,急、慢性支氣管炎。風寒束肺者是寒邪重而風邪輕。風寒傷肺者,乃風邪重而寒邪輕。

【理】肺主皮毛,風寒之邪傷於肌表皮毛故肺氣必然受傷,傷之則肺失宣降,而有微惡風寒、隻咳不喘之症。風寒傷肺,通宣受阻故咳重痰多,久久不愈。

【法】止咳化痰,疏風解表

【方】止嗽散

【藥】

“桔荊紫白陳百草”桔梗15克荊芥15克紫菀15克白前20克陳皮25克百部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若頭痛鼻塞惡寒發熱者加防風15克、蘇葉20克;痰多色白者加半夏20克、茯苓50克。

六、風熱犯肺

咳嗽聲急痰黃稠,口渴咽痛痰難出,

舌紅脈數流濁涕,麻杏石甘功效殊。

風熱犯肺,見外感咳嗽;包括急性氣管炎。小葉性或大葉性肺炎。

【理】風熱犯肺宣降失職,故咳嗽聲急。風熱傷津,津傷化燥故咳嗽色黃質黏稠,咳痰難出。肺脈係咽嗌,風熱傷津耗液,肺脈不利故口渴咽痛。舌紅脈數,鼻流濁涕皆謂熱邪傷津迫肺所致。

【法】清宣肺熱,止咳平喘

【方】麻杏石甘湯

【藥】

麻黃15克杏仁15克生石膏50克甘草25克水煎服。

若汗出而喘為熱壅於肺,石膏用量可5倍於麻黃。若無汗而喘為熱閉於肺,石膏用量可3倍於麻黃。若痰多氣急而喘者加葶藶子15克、桑白皮25克。若咳嗽不已久久不愈者加瓜蔞50克、桑皮50克。若胸脅疼痛者加木香7.5克、鬱金15克。大葉性肺炎、身熱胸痛者,重用生石膏加蒲公英50克、地丁40克。若積熱傷肺,痰黃膿稠而多,大便幹燥者可改服人參瀉肺丸。

“瀉肺枳桔杏參桑,梔翹芩薄草硝黃”:人參10克、枳殼15克、桔梗15克、杏仁15克、桑皮30克、山梔子15克、連翹15克、黃芩20克、薄荷15克、甘草10克、芒硝15克、大黃15克、水煎服(芒硝勻3次衝服)。

七、燥邪傷肺

鼻燥咽幹咳無痰,痰中帶血少而黏,

舌紅苔黃脈小數,胸痛身熱或形寒。

清燥救肺沙麥草,杏枇膏胡桑膠全,

血少津枯加生地,痰多貝蔞熱芩連。

【理】風燥傷肺,津液被灼故鼻燥咽幹、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燥熱爍傷肺絡,絡破血出,故痰中帶血。肺居於胸中,燥邪傷肺故有胸痛。燥邪初犯,傷於肌表衛陽之氣,故有形寒身熱等症。舌紅苔黃,脈小數皆屬燥邪化熱所致。

【法】清燥潤肺

【方】清燥救肺湯

【藥】

沙參20克麥冬20克甘草10克杏仁15克枇杷葉10克生石膏50克胡麻仁25克桑葉10克阿膠15克水煎服。

若血少津枯者,加生地50克。痰多者加貝母15克、瓜蔞仁10克。燥熱甚者加黃芩15克、黃連10克。

八、哮喘證

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

胸部滿悶不能臥,虛實寒熱要清楚。

呼吸急促氣短者謂喘;呼吸氣短喉有聲響者謂哮。喘哮共有的證候,胸部滿悶不得平臥,皆因肺氣不降之理。肺氣不降有虛實寒熱之別,其分述如下。

(一)虛喘

呼氣困難肺氣虛,五味麥參陳杏宜。

吸氣困難腎氣虛,六味地黃加五味。

肺主呼氣,肺氣虛則呼氣困難,故用五味子湯補肺氣。即五味子25克麥冬25克人參15克陳皮20克杏仁15克水煎服。

腎主納氣,腎氣虛則吸氣困難,故用都氣湯收納腎氣而治之。都氣湯即六味地黃湯加五味子。即熟地50克山萸肉20克山藥40克茯苓30克丹皮15克澤瀉15克五味子20克水煎服。

(二)實喘

實喘痰濁降氣痰,蔞海膽南星蘿皂丸,

胸脹喘息肺氣腫,硝黃定喘湯可痊。

痰濁阻肺所致肺氣不降而喘者,可用化痰降氣法,以蘿皂丸治之。即:瓜蔞仁20克海浮石15克膽南星15克蘿卜子(萊菔子)20克皂角10克水煎服。

若支氣管喘息合並肺氣腫,而喘息胸脹者,可用硝黃定喘湯治之。方歌如下: